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川芎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川芎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川芎又名芎勞。應用栽培歷史悠久,梁·陶弘景曰:“今出歷陽……人家多種之。”乃至宋、明時期四川灌縣等地已廣為栽培,成為暢銷國內外的著名中藥材之一。它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能。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米 chuanxiong Hort.的根莖。主產於四川的灌縣、崇慶、彭縣等地。近代部分省市有引種栽培,但南於留種較難,產量質量較遜,故大都已停止生產。

  【生長環境】川芎多栽於平壩,海拔700米左右,土壤為水稻土;川芎苓種多栽種於山地,海拔1000~1500米,土地為山地黃壤,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和竹林。川芎喜溫和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宜生長於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忌澇窪地及連作。栽培川芎很少開花結實。一般生長期為280~290天收獲。

  【種植技術

  1、選地:川芎適宜栽種於山壩地的沙質土壤(油沙田),過沙的冷沙田,過泥的二潮田,白增泥田均不適合。前作物須栽早稻,早稻收獲後即栽川芎,才不誤栽種時間和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率。

  2、育種:川芎在平壩地區栽培,川芎的種卻是在高山區培育山川芎,利用山川芎的莖在平壩地區繁殖川芎。在立春前後10天內,由平壩區挖出一部分健壯的撫芎(這時川芎尚未成熟,距離收獲期尚有3個半月左右,地上莖葉已全部枯萎,只有地下根莖叫做撫芎),每667平方米可挖150~300千克,移到山區作為培育山川芎的種莖。山川芎宜在黃泥土壤,氣候濕涼的陰山地區栽培(據藥農經驗,陽山地區也可栽培,但由於氣溫高,蟲害嚴重,常咬去莖上節盤的芽,即不能種)。行距34厘米,株距27厘米。667平方米用撫芎150~250千克。底肥用草木灰300~350千克,在春分、谷雨各施追肥1次,用豬糞水3000~5000千克。中耕除草1~2次。小暑成熟,挖取除去葉子,地下根莖叫山川芎,每667平方米可收干川芎50~75千克,可作藥用,質量及價格均次於平地川芎。山川芎的莖叫苓桿子,割下後一束一束的捆好,鋪上稻草,放在陰涼的山洞裡15~20天,立秋後取出,按莖稈的大小分成3類,最大的叫“大山系”,最小的叫“細山系”,大小適中的叫“正山系”,然後再分別割成3.3厘米的小節(每枝莖切成6~9節),每節上面保留1個節盤,叫“芎苓子”。再將芎苓子移到平壩地區繁殖川芎。

  3、選種浸種:

  (1)選種:芎苓子的好壞,對川芎的品質與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選擇好的芎苓子做種。芎苓子以生長於高山區陰山地帶的苓桿子,大小適中的“正山系”較好,“大山系”和“細山系”也可適當搭配使用。至於陽山生長的芎苓子,只要是健壯無病蟲害的也可以作種。每667平方米用芎苓40千克左右,耕種前把芎苓子在陰涼的地上攤開放7~10天,剔去有蟲孔及節盤中空或節上無芽的芎苓子,留下好的作種。

  (2)浸種:將選好的芎苓子,放在煙筋水中浸泡,殺死藏於苓桿子的綿蟲。其辦法是用1擔重約40千克的水煮沸後盛在水桶內,放人2.5~3千克煙筋,蓋上木蓋,等到水的溫度下降至不燙手時,用手在水裡揉搓煙筋,泡l天後,即將芎苓子倒入水桶內浸泡30分鐘,藏在苓桿子內的綿蟲即全部被殺死,取出芎苓子晾干水氣,然後下種。

  4、整地下種:

  (1)整地:早稻快要收割的時候,即把田裡的水放去,讓泥土逐漸干燥。稻子收割之後立即整地做廂。由於川芎是淺根作物,根人土7~10厘米,為防止肥料滲到土壤下層,一般均不犁地,只用鋤頭把泥土挖松約10厘米深,同時將稻樁鋤碎壓入土中,然後再開廂溝,做成寬170厘米,高20~23厘米的廂。

  (2)栽種:在立秋後7天內下種最適當。選擇晴朗的天氣,一邊做廂,一邊挖窩下種,趁泥土濕潤的當天做完,雨天及泥土過分潮濕時,就不要栽種,以免影響出苗。將芎苓子順放在淺窩中(窩深約2厘米),1窩1個,然後淺蓋一層堆肥,再稀疏的蓋上一層稻草,以減少強烈日光照射和避免暴雨打板結泥土,影響出苗。行距按廂上橫排計算以34~40厘米為適當,株距約20厘米,一行栽芎苓子8個。行與行間兩端各栽封口苓子2個,每隔10行栽密苓子1行,10個左右,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均作為將來補苗及挖作撫芎在高山區培育山川芎之用。每667平方米除封口苓子及密苓子外,栽培6400~7200窩,如果過密,長出的川芎根莖小,品質不好;如果過稀則總株數減少,影響產量。

  【栽培管理

  1、施肥:川芎的藥用部分是根莖,使根莖生長旺盛,充分發育,既可獲得高額產量,又提高了質量,因此必須用充足的肥料。栽種時每667平方米用腐熟堆肥375千克,曬干篩細,做底肥撒於窩內,栽種後20天左右(白露後),第1次追肥,每667平方米用豬糞水1500千克,對水2倍拌以油餅35~40千克。再過半個月(秋分前後)第2次追肥,用豬糞水1500~2000千克,對水1.5倍拌入油餅60~65千克。再過20天後(霜降前)第3次肥,用豬糞水2000~2500千克,對水1倍,再以油餅50千克、草木灰250千克和堆肥150千克,弄成細粉,混合均勻,在施過豬糞水後,即把它撒在每株川芎的周圍,然後用土蓋好。如果油餅短缺,可用骨粉、堆肥和豬糞水配合腐熟施用,使川芎得到氮、磷、鉀各種成分的肥料,同樣可獲得較高產量。

  2、補苗:綿蟲咬傷芎苓子的芽不能出苗,或因土蠶咬傷根莖下端的須根及綿蟲吸食莖中的養料,也會使苗子變黃枯死。必須及時拔除被害的苗,補栽新苗,時間愈早愈好,當年內均可補栽,不能遲至第2年。

  3、中耕:在每次追肥前須除去雜草,鋤松表土。第1次中耕時須揭去畦面稻草;接近立冬初霜降時候(11月初旬),全部割去川芎的枯黃莖葉,接著松土除草,同時要在每窩上面覆蓋3厘米厚的泥土,使地下根莖不受凍害,第2年春季再萌發葉莖。

  4、防治病蟲害:

  (1)病害:

  ①根腐病:俗名“水冬瓜”。多發生於生長期和收獲期,危害很大。發病後根莖內部組織變成黃褐色,嚴重時腐爛成水漩狀,並散發出特異臭味;根株凋萎、枯死,產區稱“穿黃裙”。病株一般不成片。防治方法:挖取撫芎時剔除“水冬瓜”,選留健康植株;選高燥地勢栽種;生長期注意排水。發病後立即拔除病株;及時采收加工;發病期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注。

  ②白粉病:為真菌的一種子囊菌,發生在7~10月。發病葉背及葉柄布滿白粉,使葉變黃、枯死。防治方法:輪作、閒置、注意澆水施肥。發病時用波美o、3度石硫合劑或 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

  ③葉枯病:又名斑枯病,發生在5~7月。發病後,葉上產生褐色的不規則的斑點,致使葉片焦枯。防治方法: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85%代森铵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④菌核病:多發生於5月。由種苓帶菌和土壤過於潮濕所致。發病後,植株下部葉片枯黃,根莖腐爛,莖稈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稍凹陷,直至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做好苓子培育和選種工作、實行輪作,提前收獲,注意排水。發病初期用50%氯硝铵可濕性粉劑0.5千克,加石灰7.5~10千克拌勻,撒於病株莖基及周圍地面。

  (2)蟲害:

  ①川芎莖節蛾:每年發生4代,幼蟲從心葉或葉鞘處侵入莖稈,咬食節盤,為害很大,尤其育苓種期間更加嚴重。壩區為害造成缺苗。防治方法:山區育苓期間,隨時掌握蟲情,及時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噴藥時,著重噴射葉心和葉梢,以消滅第1代和2齡前幼蟲。壩區栽種前,除嚴格選擇苓子外,應采取煙筋、麻柳葉、敵百蟲、樂果乳油等水溶液浸種消毒。

  ②種蠅:屬雙翅目花蠅科。幼蟲危害根莖,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發生時用90%敵百蟲800倍液澆灌根部,每10天1次。

  ③地老虎:又名地蠶、烏地蠶等。為鱗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以幼蟲為害,咬斷根莖。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燈光誘殺成蟲,用75%鋅硫磷乳油按種子量0.1%拌種,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人工捕捉或毒餌誘殺。

  【收獲與加工】小滿後(5月下旬),川芎完全成熟,即開始收獲。在晴天用雙齒耙將全株挖取,割去莖葉(莖葉可留在田裡作水稻肥料),抖去泥土,即上炕烘烤,或堆置1~2天後再上炕烘烤。上炕後,每日上下翻動1次,經2~3天後根莖逐漸干燥變硬,散發出濃烈香氣,便可取出,放入竹制撞籠來回撞擊,除淨泥沙須根,即為商品川芎。667平方米收干川芎約150千克。

  【藥材形狀】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厘米。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紋。氣香濃,味苦辛,稍有麻舌感。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