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山柰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山柰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山柰為較常用中藥材。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均有記載。為溫中散寒,除濕止痛之品,不僅供藥用,並廣泛用於食品調料劑。本品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 feriagalanga Linn.的根莖。均為人工栽培,主產廣東,海南,廣西等地。以廣東惠東、惠陽、海豐、揭陽種植面積最大,產量較高,質量較好,聞名國內外。

  【生長環境】山柰生長於亞熱帶的平原或低山丘陵地區。多栽培於陽光充足,排水方便的沙質土壤中。喜溫暖、濕潤、向陽的氣候環境,怕干旱、不耐寒。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疏松的山坡地或耕地種植。生荒地需在上年冬季深耕翻土,使雜草腐爛,讓土壤充分暴曬風化。耕地必須提早1~2個月深翻,到種植前的10~15天再犁耙兩遍,使土壤疏松,接著作畦,畦高約23厘米,寬1~1.3米,然後按株行距各23厘米開穴,穴深6厘米左右,並施入腐熟的農家肥(堆肥、廄肥、草木灰等),667平方米約2000千克。若在坡度較大的山坡種植,則應先開梯田,並挖環山排水溝。

  2、種植方法:

  (1)根莖繁殖:在冬季收獲山柰時,選色澤好、表皮光滑、健壯、無病蟲害、芽點多的1年生根莖,儲藏於濕沙中越冬,翌年春季栽種,亦可在春季采收時選種,隨選隨種。

  (2)定植:多在“春分”至“清明”期間進行。取出用濕沙儲藏的根莖,用手折成小塊,或以竹刀切成小塊(切忌用金屬刀切,否則易引起腐爛死亡),並用草木灰塗抹傷口,隨折(切)隨種,每穴栽入1塊。栽種時芽眼向兩側,然後覆蓋細土,厚約6厘米(覆土太厚出苗不齊,太薄則易曬死種苗),並用稻草遮蓋,淋定根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栽培管理】定植後20~30天開始出苗,出苗後一般按3個不同生長期進行除草松土、培土、施肥排灌等。

  1、幼苗期:當幼苗長出地面時,要及時注意除草、松土、培土,最好5月以前,每月進行2次。培土厚度以不蓋沒苗芽為原則,同時要結合施肥,一般每月1次,用尿素5千克/667平方米,選陰雨天開穴或開溝施入。

  2、葉片生長期:夏末秋初是山柰長葉旺盛季節,此時必須加強田間管理,分別於6、7、8月各施1次肥,以促進葉片生長。

  3、根莖速長期:8月以後,特別是9月和10月山柰根莖生長迅速,明顯膨大,此時應適當施磷、鉀肥,以促進根莖生長。如遇天旱應進行灌水或淋水,保持土壤濕潤。到11月以後應防止田間積水,以利於提高質量和方便采收。

  4、病蟲害防治:

  (1)病害:山柰的主要病害為根腐病,具體病因不詳。但高溫、積水可促使病害發生,雨季尤為嚴重。防治方法:及時排除積水,一旦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並用石灰對病穴及其周圍消毒,以防病害蔓延。

  (2)蟲害:山柰的蟲害較少,偶爾可見有金龜子咬食葉片,造成缺刻。發現為害時,可用50%鋅硫磷顆粒劑2~2.5千克/667平方米撒施或用50%馬拉松乳劑1000~2000倍液噴霧,也可進行人工捕殺。

  【收獲與加工】采收期以當年12月至翌年3月,地上葉片枯萎時挖起根莖(幼嫩根莖留作種用),除去葉片及須根,洗淨泥土,橫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硫黃熏蒸1天以後,攤在竹席上曬至全干。切忌火焙,否則氣味散失,色變灰黑。鮮根莖折干率為20%左右。

  【藥材形狀】本品呈扁平圓形或近圓形的薄片,直徑1.5~2.5厘米,厚0.3~0.4厘米。表面棕紅色至黃褐色,皺縮不平,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紋。切面灰白色,富粉質,光滑細膩,略凸起,外皮皺縮,俗稱“縮皮凸肉”。質堅脆,易折斷,折斷面顆粒狀。氣芳香,味辛辣。

  【】 雲南產的苦山柰,近似正品。不同點是不具“縮皮凸肉”的特征,味苦而不辛竦。引種時應注意區別。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