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黃芩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黃芩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黃芩為大宗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行銷國內外。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根。分布於東北三省,以及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甘肅等省。主要為野生,近代已試改家種成功。

  【生長環境】黃芩生長於石礫質或黏土質山坡、山頂草原、丘陵坡地、草原,也常見於較干旱的荒山坡、土崗以及草原型石礫質山地陽坡。喜溫和氣候和光照,耐旱且耐寒,適宜於中性或偏鹼性,土質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長。

  【種植技術

  1、選地:栽培黃芩以排水良好,肥沃的腐殖質土壤和沙質壤土為最好,表土宜深厚膨軟,下層土含有沙礫。低濕地排水,不良及黏性強而堅硬的土壤,不適宜栽種。氣候宜於溫暖而稍微寒冷的溫帶北部與中部地方,降雨量適中的地域。

  2、采種育苗:選擇發育良好健壯的2~3年生植株作為采種母株。通常7月開花,9月果實逐漸成熟,就可采收,待干燥後儲藏;或與土沙混合,埋藏在土中。選氣候溫暖,陽光照射良好的地方設置苗床。將土地翻耕,打碎土塊,同時施以腐熟堆肥、人糞尿及草木灰作基肥,以土壤充分混合,再整理寬100~200厘米的畦,畦長可視地形而定。播種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采用撒播或條播均可。撒播時注意疏密要均勻,條播距離7~10厘米,播後覆薄土一層,土面再蓋稻草,以防畦面干燥板結,使種子發芽整齊良好。發芽後除去覆草,在幼苗生長茂密的部分,要拔除弱小的幼苗,如見有雜草發生,也須隨時拔掉。在育苗期宜施入糞尿1~2次,到幼苗生長13~17厘米時,可進行定植。

  3、移栽:定植移栽期在秋季的9月,或在春天的4~5月。植前先將土地作畦,寬67厘米,株距23~26厘米。選發育良好的壯苗,每穴載1株,覆土輕壓,使根部與土壤密結。

  4、分株繁殖:4月上旬於黃芩根莖萌發新芽以前,挖出3年生的黃芩全株,選擇無病蟲害且根莖比較完整者,將主根切除供藥用,然後依根莖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栽植即可。

  【栽培管理

  1、松土除草:幼苗栽植成活後,隨時注意除草,並松土與培土2~3次。松土宜淺,注意勿傷根部,以免腐爛。

  2、施肥:基肥用堆肥、大豆餅、草木灰等。追肥用人糞尿與硫酸铵等。在生長期間分期施用追肥2~3次。

  3、摘除花蕾:當花蕾發生時,及時摘除,以促進根部發育生長。

  4、病蟲害防治:主要是葉枯病,危害葉片,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嚴重。防治方法:少量發生時,可挖出病株燒掉,消滅越冬菌源。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4天1次,連續2~3次。

  【收獲與加工】春秋兩季采收。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曬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曬至全干。

  【藥材形狀】呈圓錐形,長7~27厘米,直徑1~3厘米,根頭粗大,有莖痕或殘存莖基。表面黃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或不規則網紋,並具疣狀支根痕,老根中心有枯心,內部暗褐色,俗稱“枯芩”;新根色鮮,內部充實,無枯心,俗稱“子芩”。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綠色,木部黃棕色。氣微,味苦。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