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蛤士蟆油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蛤士蟆油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

  【概述】蛤士蟆油為名貴中藥材。歷代本草未見收載。17~18世紀的《盛京通志》記述:“多伏以巖中,似蛤蟆、而頭腹紅黃,俗稱蛤士蟆,向亦充貢。”因屬進貢品,故藥用少見。此品具有補腎益精、滋陰潤肺功效,為近代行銷的高級補品。為蛙科動物蛤士蟆Ranatemporuriachemsinensis David雌林蛙的干燥輸卵管。主產黑龍江伊春、鐵力、海林、尚志、黑河等地,吉林撫松、長白、靖宇、延吉、汪清、蛟河等地,遼寧鳳城、新賓、岫巖、寬甸等地。多為野生。

  【生活習性】林蛙生活於氣候寒冷的山區,多棲息於林區山間河流周圍開闊的椴樹、核桃楸、榆、柞雜林、針闊混交林和次生林間。林蛙為兩棲動物。陸地生活時期為5月上旬到9月下旬,其間完全離水生活,活動於遠離水源的潮濕茂密山林中;水中生活時期從10月中旬到翌年4月下旬,約有7個月時間,其間進入水中冬眠及產卵、繁殖。

  【養殖技術

  1、選場建場:人工飼養蛤士蟆有放養與圈養兩種方法。放養法為半野生半家養,即人工繁殖幼蛙,然後放養一定面積的森林中生活。圈養法是用圍牆把蛤士蟆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飼養。

  (1)放養場的選建:放養場宜選擇河溝的兩山間,有水源的山林裡。小溪水量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以寬1~1.5米,深30~50厘米為宜,或者四季流水不斷的暖泉,以及冬季不能凍干涸的溝塘。修建的繁殖場池、由產卵池、孵化池、蝌蚪飼養池及變態池組成。產卵池選擇山間河流或暖泉附近,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以保水性能好的黃土為宜,總面積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1000對左右,每個產卵池20~40 平方米,池型視地形而定。水深30~40厘米為宜。孵化池應修建在繁殖場水源的中、下游水溫較高處,面積不宜過大,4料×6米的長方形為好,水深50厘米左右。飼養池用於飼養蝌蚪,面積20~30厘米,深40~50厘米,入水口及出水口要設在池子的同一側,並用石塊或塑料薄膜加固,防止被水沖 塌。為防止池中斷水,可在水池的中間或邊緣修上安全坑,深度為30厘米,上口直徑50厘米,呈鍋底形或半圓形,坑內鋪上塑料薄膜,用石頭壓上,防止浮起沖走,一旦池中供水中斷,蝌蚪可集中到安全坑內,避免因缺水而干死。變態池是放養進入變態期的蝌蚪,修在放養池裡,池型及面積同飼養池。

  (2)飼養池的修建:一般選擇氣候冷涼潮濕的森林、平地、坡地、河流、環境安靜處。

  飼養圈的大小,視飼養量而定,陸地面積每平方米大約容納10只成蛙或5000只蝌蚪。圍牆一般用磚、鐵紗網、塑料薄膜或木板修建,牆向內傾斜以70度為宜,高1.2~1.5米,牆基深50厘米。

  2、飼養方法:人工飼養的關鍵是選好種蛙。一般選擇體形大,體況健壯、無損傷、體背有“人”字形黑斑、腹部呈紅、黃色,背部呈黑褐色,3~4年蛙齡的中國林蛙作種。捕捉種蛙要在產卵以前,一般於春季3月底4月初出水時捕捉,也可在秋季捕捉。春秋捕捉的種蛙放入產卵池內,使其產卵孵化。秋季捕捉的種蛙放入越冬池中,翌年繁殖。

  林蛙放養或圈養,均應加強管理,保證種蛙正常產卵孵化及蝌蚪生長發育。

  【飼養管理

  1、產卵孵化期管理:人工繁殖產卵采用籠式或圈式方法。籠式產卵是將種蛙裝在籠式簍筐裡,強制在籠裡產卵,籠子可用細鐵絲編織,規格為70cmX60cmX30cm;圈式產卵法,是將產卵池用塑料薄膜圈起來,使其在圈內產卵。孵化期是人工飼養的關鍵,一定要防止水枯竭,控制水溫。一般在孵化池上搭塑料保溫棚,並保持池內清潔,防止雜草、藻類滋生。

  2、蝌蚪期的管理:

  (1)供應充足的飼料:蝌蚪屬雜食性動物,粗飼料為加工後的羊蹄草、椴樹葉及蕨類等;精飼料為谷物性和動物性飼料兩類,谷物性飼料為煮熟的玉米面、豆餅粉、麥麸等,動物飼料為各種動物體及肉類。一般15~20天的蝌蚪,每天喂1~2次,25~30天的蝌蚪,每天喂3~4次。植物性飼料應煮爛後冷卻,動物性飼料應切碎,飼喂時沿水池邊放,每堆50克左右。

  (2)加強水面的管理:要經常保持一定水位,防止水枯曬死蝌蚪。在雨季注意排水,以免沖走蝌蚪。平時保持水面平衡,灌水時流量不要過大,水流不宜過急,可在入水口處放些樹枝、草把等.以減緩水的流速,使水在洞池埂一側緩流。

  3、幼蛙期的管理:蝌蚪發育成幼蛙後,除躲避敵害與覓食外,很少進入水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人工放養要采取補給食物的措施。一般在幼蛙上岸前3~5天,在池埂上放些牛糞、馬糞、豆渣和易發酵的物質,以引誘昆蟲;堆積青蒿發酵,以利於昆蟲繁殖,有條件的可在放養場設置誘蟲燈。圈養密度要比放養大10倍左右,因此一定要保證足夠的飼料,防止因饑餓引起死亡。如飼料不足,成蛙與幼蛀應與圈飼養,避免成蛙食幼蛙。

  4、越冬期的管理:於9月在河流的灣處適當挖深,為蛙的越冬創造條件;保留河流中的樹根、石塊等隱蔽物,自然隱蔽物較少的,要放些草地、石塊等物;河流水量不足的,可在河水平穩、河床較高處修築簡易攔河壩,提高水位。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河流的水量變化,發現凍干的河段可引水或將林蛙移走;同時要加強看管,不得破壞冰面。

  5、敵害防治:

  (1)繁殖場地消毒:飼養前應對飼養池、孵化池進行消毒。其方法:將池水排干後,每667平方米撒人生石灰50~75千克,經過1周後,再灌入新水。

  (2)產卵期和蝌蚪期敵害:主要有烏鴉、鵲雀及水鳥類。要嚴加看管。

  (3)成蛙森林生活期敵害:主要天敵有蛇類、老鼠、黃鼬等危害比較嚴重。一般采用捕殺或毒餌誘殺。

  【收獲與加工】一般從秋分至小雪間捕捉。捕捉方法有多種:一是下魚塢子,在林蛙較多的河流,選擇坡大,流速快的地方,用石頭或樹枝、泥沙壘成倒“八”字形的牆,於水流集中“八”字牆的頂端開口處下方,放一個魚塢子,林蛙順水流入簍中,即被捕捉。二是攔河截流,選擇流量小的河溝,壘成小攔河壩,改變流向,截斷河水,翻開河底石頭,即可捕捉。三是挖溝攔截,在林蛙下山入河經過的適當地方,挖掘橫溝攔截。一般溝深60~70厘米,寬50厘米左右,溝壁要陡直,當林蛙下山時,跳人溝裡,可沿溝捕捉。四是草把誘捕,用樹枝篙草捆成草把,放入河底,誘引林蛙潛伏冬眠,取出草把,即可捕捉。五是翻石捕捉,山區河流中石頭較多,林蛙多數潛伏石塊下面,可直接摸取或用木棒翻動石塊驅出捕捉。六是網撈,用捕魚的小簍網進行捕撈。七是掏窩,林蛙常潛入河底沙礫之中,或棲居在 岸邊樹洞穴中群居,可掏窩捕捉。將捕到的幼蛀和成齡雄蛙放生。雌蛙用細鐵絲、麻繩或塑料繩從頭部上、下颌處貫穿成串,腹部向外懸掛在通風陰涼處,晾干,傍晚或陰天放屋裡,以防受凍或雨淋。在貫穿懸掛初期,因後肢掙扎活動,使腹內油脂凝集成塊。干燥時不能用火烤、水燙或打死,以免影響油的質量。一般於翌年1~5月剝油,方法是:將干燥的雌蛙鋪放在地板或木板上,然後噴灑溫水使其濕透,裝入麻袋,放在溫暖的室內,經8~10小時左右,待皮膚肌肉變得潮濕柔軟,將林蛙腹部向上,從上下颌處掰開剝油,同時除去黑子(卵細胞)。剛取的油含水較多,比較潮濕,應於通風有陽光處干燥。

  過去有蛤士蟆油和蛤士蟆兩種規格,只有南洋銷原個蛤士蟆,現多銷蛤士蟆油。

  【藥材形狀

  1、蛤士蟆油:呈不規則彎曲的塊狀,為互相重疊的厚塊。長1.5~2厘米,厚1.5~3厘米,大小不等,凹凸不平,外有脂肪樣光澤。有的堅而脆,手捏有滑膩感,折斷面整齊多稜角,碎塊間帶有灰白色薄壁牽連,遇水膨脹較快,可增至10~15倍。氣味特殊,味微甘,嚼之黏滑。

  2、蛤士蟆干:呈全身僵直,頭後方有“八”字形斑、背部黑褐色,有不規則紫色斑點,有彎曲褶線。腹部紅黃色,間有灰色斑點。體輕,有腥味。個體整齊均勻,無雄體。


    没有相关文章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