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石菖蒲的鑒別方法

石菖蒲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石菖蒲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莖。本植物與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形態相似,常生於山澗石縫中,植株較小,故名石菖蒲。

  【藥材歷史考證】菖蒲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本草經集注》雲:“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碛上,概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只主風濕,不堪服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顯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細根的石菖蒲。可見《神農本草經》所載菖蒲,亦指兩種而言。

  石菖蒲藥名的始載本草《本草圖經》在菖蒲條下曰:“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曝千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干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蠻人亦常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後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本草別說》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今兩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石菖蒲考證,與現今所用石菖蒲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有分枝,節間長3~5mm,芳香,須根多數。葉二列,基生而嵌列狀,無柄;葉片劍狀線形,長20~30(~50)cm,寬7~13mm,先端漸狹,基部對折,中部以上平展,無中脈,平行脈多數。花序柄腋生,三稜形,長4~15cm;佛焰苞葉狀,長13~25cm;肉穗花序圓柱形,長25~80mm,4~7mm,上部漸尖;花白色,花被片6;雄蕊6,稍長於花被。漿果倒卵形。花果期2~6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余。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並含澱粉粒。

  【生境分布】生於水邊濕地或溪旁石上。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能功用】辛、苦,溫。歸心經胃經。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聾。內服:3~9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