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赤小豆的鑒別方法

赤小豆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赤小豆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種子。此豆赤色而小,故名赤小豆。

  【藥材歷史考證】赤小豆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李時珍曰:“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俱於夏至後下種,苗科高尺許,枝葉似豇豆,葉微圓峭而小。至秋開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銀褐色,有腐氣。結莢長二三寸,比綠豆莢稍大,皮色微白帶紅,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馄饨餡並良也。”根據李時珍所述考證,其中的“緊小而赤黯色者”,為赤小豆Phaseolus calcaI_atus Roxb.。至於其中的“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則為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李時珍謂赤豆“不治病”,赤小豆方可入藥。現今兩者均作赤小豆藥用。但傳統認為以赤小豆品質和療效為佳。

  【植物形態鑒定

  1.赤小豆:一年生直立草本,或上部纏繞狀,高20~75cm,嫩時被倒生細毛,老時無毛。三出復葉互生,葉柄長7~17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片紙質,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卵圓形至寬卵圓形,有時稍呈菱形,長4~9cm,寬2~6cm,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寬三角形、近圓形或近截形,側生小葉片基部常偏斜,全緣,稀3淺裂,兩面無毛或僅葉脈上有疏毛,基出脈3條。總狀花序腋生,有花數朵至多數;小苞片2,具毛;花萼短鐘形,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圓腎形,頂端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龍骨瓣狹長,先端延長成喙狀,螺旋狀卷曲;雄蕊10,9枚合生,1枚離生;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莢果細瘦,線狀圓柱形,常鐮狀彎曲,長6~13cm,寬5~6mm,先端具喙,有種子6~10粒。種子長橢圓形,暗紅色,稀褐色、黑色或草黃色,長5~8mm,直徑3~5mm,種臍凹陷。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與赤小豆主要區別: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5~10cm,寬3~7cm,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被疏長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於種子間收縮,長5~12cm,寬5~6mm,有種子6~10粒。種子長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棕紅色、暗紅色或赤紅色,長5~7mm,直徑4~6mm,種臍不凹陷。花期6~7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

  1.赤小豆:呈長圓形而稍扁,長5~8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無光澤或微有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縱溝。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稜脊。質硬,不易破碎。子葉2,乳白色。氣微,味微甘。

  2.赤豆: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直徑4~6mm。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

  【藥材顯微鑒定

  1.赤小豆: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柱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予葉細胞含眾多澱粉粒,並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形的細胞間隙。

  2.赤豆:種子橫切面: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

  【生境分布】赤小豆多為栽培,田野間亦有野生。產於湖南、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省區。赤豆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性能功用】甘、酸,平。歸心經小腸經。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疽尿赤,風濕熱痺,癰腫瘡毒,腸癰腹痛。內服:9~30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