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寄生的鑒別方法

寄生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寄生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或廣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帶葉莖枝。後者藥材習稱桑寄生。本植物常寄生樹木之上,故名寄生。因其所寄生的樹木種類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寄生於槲樹上者,名槲寄生;寄生於桑樹上者名桑寄生。主產於廣東、廣西者名廣寄生。

  【藥材歷史考證】寄生原名桑上寄生,又名桑寄生。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雲:“此多生槲、榉、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晚莖粗短。……且寄生實九月始熟而黃。”《本草圖經》曰:“桑寄生出弘農山谷桑上。今處處有之。……葉似橘而厚軟,莖似槐枝而肥脆,三月、四月生花,黃白色,六月、七月結實,黃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采莖葉陰干,凡槲、榉、柳、水楊、楓等上皆有寄生,惟桑上者堪用。然殊難辨別,醫家非自采不敢用。或雲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並實,中有汁稠粘者為真。”李時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澤,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本草記載的寄生均為桑寄生科植物。唐代《新修本草》所載寄生,與現今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相符。李時珍所述,與現今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te.)Danser相似。古代本草認為以寄生於桑樹上者為佳。

  【植物形態鑒定

  1.槲寄生:常綠寄生小灌木,高30~80厘米。莖、枝圓柱形,二歧或三歧分枝,稀多歧分枝;節稍膨大,小枝節間長5~10厘米,干後具不規則皺紋。葉對生,稀3枚輪生,有短柄;葉片厚革質或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0.7~2厘米,頂端近圓形,基部漸狹,基出脈3~5條。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聚傘狀,通常有3朵花,總花梗幾無或長達5毫米,總苞舟形,雄花蕾卵球狀,萼片4枚,卵形,雄蕊4枚,無花絲,花藥多室;雌花序聚傘形穗狀,總花梗幾無或長2~3毫米,通常具3~5朵花;頂生花上具苞片2枚或無,交叉對生花各具苞片1枚;苞片闊三角形,長約1.5毫米,初具細緣毛,後變全緣,雌花蕾長卵球形,萼片4枚,三角形,子房下位,1室,1胚珠,柱頭乳頭狀。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時淡黃色或橙紅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2.廣寄生:常綠寄生小灌木,高0.5~1米。嫩枝、葉密被銹色星狀毛,偶具疏生疊生星狀毛,稍後絨毛呈粉狀脫落,枝、葉變為無毛;小枝灰褐色,具細小皮孑L。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8~10毫米;葉片厚紙質,卵形至長卵形,長2.5~6厘米,寬1.5~4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側脈3~4條。傘形花序,1~2個腋生或生於小枝已落葉腋部,具花1~4朵,通常2朵,花序和花被星狀毛,總花梗長2~4毫米,花梗長6~7毫米;苞片鱗片狀,長約0.5毫米;花褐色,花托橢圓狀或卵球形,長2毫米;副萼環狀;花冠在花蕾時管狀,長2.5~2.7厘米,稍彎,下半部膨脹,頂部卵球形,裂片4枚,匙形,長約6毫米,反折;雄蕊4枚,花絲長約1毫米,花藥長約3毫米,藥室具橫隔;花盤環狀;子房下位,1室,1胚珠,花柱線狀,柱頭頭狀。漿果橢圓形或近球形,長8~10毫米,直徑5~6毫米,果皮密被小瘤體,具疏毛,成熟時淺黃色,果皮變平滑。花果期4月至翌年1月。

  【藥材性狀鑒定

  1,槲寄生:莖枝呈圓柱形,2~5叉狀分枝,長約30厘米,直徑0.3~1厘米;表面黃綠色、金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節膨大,節上有分枝或枝痕。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木部色較淺,射線放射狀,髓部常偏向一邊。葉對生於枝梢,易脫落,無柄;葉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7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表面黃綠色,有細皺紋,主脈5出,中間3條明顯。革質。漿果球形,皺縮。氣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2.桑寄生(廣寄生): 莖枝呈圓柱形,長3~4厘米,直徑0.2~1厘米;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並有多數細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見棕褐色茸毛;質堅硬,斷面不整齊,皮部紅棕色,木部色較淺。葉多卷曲,具短柄;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形,長3~8厘米,寬2~5厘米;表面黃褐色,幼葉被細茸毛,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革質。氣微,味澀。

  【藥材顯微鑒定

  1.槲寄生: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黃綠色角質層,厚19~80微米。皮層較寬廣,纖維數十個成束,微木化;老莖石細胞甚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韌皮部較窄,老莖散有石細胞;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射線散有纖維束;導管周圍纖維甚多,並有少數異形細胞。髓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少數方晶。莖的粉末淡黃色。表皮碎片黃綠色,細胞類方形,可見氣孔。纖維成束,直徑10~34微米,壁較厚,略成波狀,微木化。異形細胞形狀不規則,壁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微米;方晶較少,直徑8~30微米。石細胞類方形、類多角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42~102微米。

  2.桑寄生(廣寄生) :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有時殘存。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有的含棕色物。皮層窄,老莖有石細胞群,薄壁細胞含棕色物。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及纖維束,斷續環列。韌皮部甚窄,射線散有石細胞。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1~4列細胞,近髓部也可見石細胞;導管單個散列或2~3個相聚。髓部有石細胞群,薄壁細胞含棕色物。有的石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或棕色物。粉末淡黃棕色。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偶有分枝,有的壁三面厚,一面薄,含草酸鈣方晶。纖維成束,直徑約17微米。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多見。星狀毛分枝碎片少見。

  【生境分布】槲寄生寄生於槲、榆、梨、楊、柳、桦、蘋果、楓楊、楓香、赤楊及椴屬植物上,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主產於東北、華北各省區,僅新疆、廣東、雲南、西藏不產。廣寄生寄生於桑、桃、李、油茶、榕樹、橡膠樹、木棉、油桐、龍眼、荔枝或馬尾松等多種植物上;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南部。

  【采集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莖,切段,干燥,或蒸後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略洗,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平。歸肝、腎經。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風濕痺痛,腰膝酸軟,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症。內服:9~15克,水煎服。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防蛀。

  2.寄生於夾竹桃上的廣寄生原植物有毒,不宜藥用。

  3.同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te.)Danset產於雲南、四川、甘肅、陝西、山西、河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寄生於桑樹、梨樹等樹木上,是《本草綱目》記載的桑上寄生原植物,即傳統藥用桑寄生藥材之一。其原植物與廣寄生主要區別特征:樹枝黑色,葉近對生或互生,革質,側脈4~5對,葉背面被絨毛;花梗長2~3毫米;花紅色;果實長6~7毫米;花期6~8月。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是否與以上正品桑寄生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尚待進一步研究。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