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肉桂的鑒別方法

肉桂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肉桂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樹皮。因其樹皮厚而含油如肉,古時主產於廣西桂林一帶,故名肉桂。

  【藥材歷史考證】肉桂原名菌桂,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交趾、桂林山谷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新修本草》雲:“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人藥用。今惟出韶州。”《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又不入藥用。三月七月采皮,日干。”《本草圖經》曰:“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菌字近,或傳寫之誤耳,或雲即肉桂也。……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葉,中有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並附有“賓州桂”圖。李時珍曰:“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文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並附有葉脈三出的“菌桂”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肉桂相符。至於古代本草所載的“牡桂”一藥,李時珍謂其“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此種肯定不是現今的肉桂。再《名醫別錄》所載的“桂”一藥,陶弘景引《經》雲:“桂,葉如柏葉”。此種也肯定不是現今的肉桂。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高達17m,全株有肉桂香氣。樹皮灰褐色,幼枝略呈四稜形,密被灰黃色短絨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近披針形,長8~34厘米,頂端尖,上面無毛,背面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對生,稍彎向上伸至葉端之下方漸消失,邊緣軟骨質,內卷;葉柄長1.2~2厘米,被黃色短絨毛。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厘米,三級分枝,分枝末端為3花的聚傘花序;花白色,長約4.5毫升;花梗長3~6毫升,被黃褐色短絨毛,苞片小而早落;花被6裂,筒部長約2毫米,裂片卵狀長圓形,近等大,長約2.5毫米;雄蕊9,花藥4室,上2室較小,外側向;下2室較大,外向;子房卵球形,長約1.7毫米。果實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7~9毫米,成熟時黑紫色,無毛;果托淺杯狀,長4毫米。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槽狀或卷筒狀,長30~40厘米,寬或直徑2~10厘米,厚2~8毫升。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內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條黃棕色的線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層散有石細胞及分泌細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外側伴有纖維束,石細胞通常外壁較薄。韌皮部射線寬l~2列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纖維常2~3個成束;油細胞隨處可見。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本品粉末紅棕色纖維大多單個散在,長梭形,長195~920um,直徑約至50um,壁厚,木化,紋孔不明顯。石細胞呈類方形或類圓形,直徑32~88u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8um。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於射線細胞中。木栓細胞多角形,含紅棕色物。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0.1克,加氯仿1毫升浸漬,吸取氯仿液2滴於載玻片上,待揮干,滴加10%鹽酸苯肼試液1滴,加蓋玻片,鏡下可見桂皮醛苯腙桿狀結晶。(檢查桂皮醛)

  【生境分布】原產我國。現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等省區廣為栽培。主產於廣西。

  【采集加工】每年分兩期采收,第一期於4~5月間,第二期於9~10月間,以第二期產量大,香氣濃,質量佳。采收時選取適齡肉桂樹,按一定的長、寬度剝下樹皮,放於陰涼處,按各種規格修整,或置於木制的“桂夾”內壓制成型,陰干;或先放置陰涼處2~3天後,於弱陽光下曬干。根據采收加工方法不同,有如下加工品。

  1.桂通:為剝取栽培5~6年生幼樹的干皮、粗枝皮或老樹枝皮,不經壓制,自然卷曲成筒狀,長約30厘米,直徑2~3厘米。

  2.企邊桂:為剝取十年生以上的干皮,將兩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夾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間,壓成兩側向內卷曲的淺槽狀。長約40厘米,寬6~10厘米。

  3.板桂:剝取老年樹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夾在木制的“桂夾”內,曬至九成千,經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完全干燥,成為扁平板狀。

  4.碎桂:在桂皮加工過程中的碎塊,多供香料用。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辛、甘,大熱。歸腎經脾經心經肝經。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陽虛眩暈,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奔豚,經閉,痛經。內服:1~4.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服。陰虛、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慎用。本品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密閉保存。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