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蜈蚣的鑒別方法

蜈蚣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蜈蚣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蜈蚣科動物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全體。

  【藥材歷史考證】蜈蚣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大吳川谷、江南。赤頭、足者良。”《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生山南谷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馬陸,扁身長黑,頭、足赤者良。”《本草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本草綱目》雲:“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少棘蜈蚣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成體長110~180mm,除頭板外,有21個體節組成。頭板和第1背板金黃色,頭板前部生有一對觸角。頭板前部的兩側各有4個單眼,集成左右眼群。頭板腹面有颚肢一對,颚肢齒板前緣具5枚小齒,內側3枚靠攏。自2~20節背板墨綠色或暗綠色,末背板有時近黃褐色。在第3、5、8、10、12、14、16、18、20體節的兩側各具氣門一對。氣門縱裂,呼吸腔有內外瓣扇,分成外庭和內腔。背面約自4~9體節起,有兩條不顯著的縱溝。第2、4、6、9、11、13、15、17、19體節的背板較短。胸板縱溝在2~19體節間。有步足21對。最末一對步足長而伸向後方。末對附肢基側板後端有2尖棘;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有1棘;背面內側有1棘和1隅棘,隅棘頂端有2小棘。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1cm。由頭部和軀干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颚肢一對,前端兩側有觸角一對。軀干部第一背板與頭板同色,其余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一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一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鹹。

  【藥材顯微鑒定】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黃綠色或灰黃色。①體壁(幾丁質)碎片黃棕色、黃綠色、棕色或紅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後顯淡黃色或近無色。外表皮表面觀有多角形網格樣紋理,直徑5~14μm,排列整齊,其下散有細小圓孔,有的(在腹部)細小圓孔邊緣微拱起,單個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規則;橫斷面觀呈棕色,有光澤,有的隱約可見縱紋理。內表皮無色,有橫向條紋;內、外表皮縱貫較多長短不一的微細孔道。②橫紋肌纖維淡棕色或無色,多碎斷,側面觀呈薄片狀,明暗相間紋理隱約可見,有的較明顯,紋理斜形、弧形、水波紋形或稍平直,暗帶較窄,有致密的短縱紋;斷面觀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條形,表面較平整。③氣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螺旋絲寬1~5μm,排列呈柵狀或弧圈狀,絲間有近無色或淡灰色小斑點。有時可見較細氣管,具分枝,螺旋絲較細小。脂肪油滴淡黃色,散在。④剛毛無色透明或棕黃色。基部直徑8~12μm,有髓腔。少數剛毛3~4個成簇,類似星狀毛,表面有斜向紋理。少數剛毛位於體壁碎片上。

  【藥材理化鑒定】本品水浸液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呈亮綠色熒光。

  【生境分布】喜居於潮濕陰暗處,多棲息在腐木、石隙間和陰濕的草地。性畏光,晝伏夜出。以捕食昆蟲為主,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潛伏於10~13cm深的土中越冬。分布較廣,以我國北方陝西、河南、江蘇等省較多。

  【采集加工】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干燥。

  【飲片炮制】去竹片,洗淨,微火焙黃,剪段。

  【性能功用】辛,溫;有毒。歸肝經。熄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喁,半身不遂,破傷風症,風濕頑痺,瘡瘍,瘰疬,毒蛇咬傷。內服:3~5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