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黃芪的鑒別方法

黃芪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黃芪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豆科植物黃芪(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本品原名黃耆。李時珍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藥材歷史考證】黃芪,原名黃耆,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干。”《新修本草》雲:“此物葉似羊齒,或如蒺藜。獨莖或作叢生。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采用之。”《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葉似羊齒草,獨莖,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黃肉白,長二三尺許。”《四聲本草》雲:“出原州、華原谷子山。花黃。”《本草圖經》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已來。獨莖,作叢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芪。”並附有“憲州黃芪”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其中主要品種應為黃芪(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黃花者)及淡紫花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f.purpurinus(Y.C.Ho)Y.C.Ho(紫花者)。《植物名實圖考》載:“黃芪有數種,山西、蒙古產者最佳。”並有附圖。據以上所載的圖文考證,與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相近似。

  【植物形態鑒定

  1.黃芪(膜莢黃芪) :多年生草本,高0.5~1m。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奇數羽狀復葉有小葉13~27片,長5~10cm;葉柄長0.5~1cm;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mm;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mm,寬3~12mm,頂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全緣,上面近無毛,下面被服貼的白色柔毛。總狀花序稍密,腋生,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mm,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mm,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鐘狀,長5~7mm,5齒裂,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蝶形,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mm,頂端微凹,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雄蕊10,兩體;子房l室,有柄,被細柔毛,柱頭無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3cm,寬8~12mm,頂端具尖刺,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2.蒙古黃芪:與黃芪主要區別特征:植株較矮小;小葉亦較小,長5~10mm,寬3~5mm;莢果無毛。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細胞多列。栓內層為3~5列厚角細胞。韌皮部射線外側常彎曲,有裂隙;纖維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與篩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內層處有時可見石細胞。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導管間有木纖維;射線中有時或見單個或2~4個成群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本品粉末黃白色。纖維成束或散離,直徑8~30um,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初生壁常與次生壁分離,兩端常斷裂成須狀,或較平截。具緣紋孔導管無色或橙黃色,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石細胞少見,圓形、長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較厚。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3g,加水30ml浸漬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0.2%茚三酮試液2滴,在沸水中加熱5分鐘,冷後呈紫紅色。(檢查氨基酸、多肽)

  2.取上項水溶液1ml置試管中,於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加5%a-萘酚乙醇溶液5滴,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0.5ml,在試液與硫酸交界處出現紫紅色環。(檢查糖、多糖)

  3.取本品粉末2g,加酸性乙醇10ml.溫浸2小時,濾過。將濾液調至中性,蒸干,加3%鹽酸2ml,溶解殘渣。各取濾液0.5ml,分別加碘化铋鉀及碘化汞鉀試劑各1滴,前者產生橙紅色沉澱,後者產生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4.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放置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在水浴上蒸干,用少量冰醋酸溶解殘渣,加入醋酐一濃硫酸試劑(19;1)0.5ml,顏色由黃轉變為紅色~青色~污綠色。(檢查甾醇)

  【商品規格

  特等:干貨。呈圓柱形的單條,斬去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問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質硬而韌。斷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或黃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氣。長70cm以上,上中部直徑2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6cm。無須根、老皮、蟲蛀、霉變。

  一等:與特等區別為長50cm以上,上中部直徑1.5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5cm。

  二等:與特等區別為長40cm以上,上中部直徑1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4cm。間有老皮。

  三等:與特等區別為不分長短,上中部直徑0.7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3cm。間有破短節子。無須根、蟲蛀、霉變。

  【生境分布】黃芪(膜莢黃芪)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西北。蒙古黃芪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上;分布於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

  【飲片炮制

  1.黃芪: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

  2.蜜黃芪:取黃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性能功用】甘,溫。歸肺經脾經。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蜜黃芪益氣補中。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內服:9~30g,水煎服。

  【附注

  1.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潮,防蛀。 。

  2.關於黃芪的商品規格:①黃芪的品種較多,應發展優質的蒙古黃芪。②修下的側根,斬為平頭,根據條的粗細度,歸入相應的等級內。

  3.紅芪: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該種在我國部分地區常代替黃芪藥用。因其根表面呈灰紅棕色,故名紅芪。產於寧夏、甘肅南部和四川西部。其功效與黃芪相同而稍遜。內服常用量:9~30g。

  紅芪原植物主要區別特征:主根粗大,外皮紅棕色。奇數羽狀復葉有小葉3~12片;托葉長披針形,基部連合;小葉片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3.5cm,寬5~11mm。總狀花序腋生,有20~25朵花;花梗絲狀,長2~3mm;苞片鑽形;花萼斜鐘形,最下面的1枚萼齒較其余4枚萼齒長1倍;花冠淡黃色,旗瓣狹倒卵形,長約10mm,翼瓣與旗瓣等長,龍骨瓣比旗瓣和翼瓣長,長13~16mm。莢果有3~5莢節,莢節近圓形,寬約5ram;邊緣有狹翅,表面被貼伏短柔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

  紅芪藥材性狀特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O.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略有豆腥味。

  紅芪藥材商品規格

  一等:干貨。呈圓柱形的單條,斬去疙瘩頭。表面紅褐色。斷面外層白色,中間黃白色。質堅,粉足,味甜。上中部直徑1.3cm以上,長33cm以上。無須根、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上中部直徑1cm以上,長23cm以上。無須尾、雜質、蟲蛀、霉變。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上中部直徑o.7cm以上,長短不分。間有破短節子。無須尾、雜質、蟲蛀、霉變。

  紅芪藥材顯微鑒別特征(橫切面):木栓層為6~8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外側有2~4列厚角細胞。韌皮部較寬,外側有裂隙,纖維成束散在,纖維壁厚,微木化;韌皮射線外側常彎曲。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其周圍有木纖維。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4.黃芪的近緣植物混用品種和其他混亂品種非常多,應注鑒別。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