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野菊花的鑒別方法

野菊花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野菊花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菊科植物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ul.的干燥頭狀花序。此花為野生菊花,故名野菊花,簡稱野菊。

  【藥材歷史考證】菊花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原無家野之分。後來,《本草經集注》雲:“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華正相似,唯以甘苦別之爾。”《本草拾遺》謂苦薏曰:“花如菊,莖似馬蘭,生澤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語曰:苦如薏是也。”《日華子本草》曰:“菊有兩種:花大氣香莖紫者為甘菊;花小氣烈青莖者小者名野菊,味苦。”《本草衍義》雲:“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月令》所謂‘菊有黃花者也。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本草綱目》曰:“菊之品凡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其花有千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單葉味甘者入藥,菊譜所載甘菊、鄧州黃、鄧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於山野,今則人皆栽植之。其花細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細子,亦可捺種。”“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苦薏”、“野菊”考證,與野菊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莖直立或鋪散,有分枝,被疏毛。葉互生,莖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長3~10cm,寬2~7cm,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齒,裂片頂端尖,兩面有短柔毛。頭狀花序直徑15~25mm,常在莖枝頂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草質,邊緣寬膜質,頂端鈍或圓,外層短,向內漸長。舌狀花一層,黃色,舌片長10~13 mm,管狀花基部無鱗片。瘦果長1.5~1.8mm,無冠毛。花期6~11月。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花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多數,外露。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類球形,直徑0.3~1cm,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外層苞片卵形或條形,外表面中部灰綠色或淡棕色,通常有白毛,邊緣膜質;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膜質,外表面無毛。總苞基部有的殘留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皺縮卷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氣芳香,味苦。

  【藥材顯微鑒定】野菊花粉末特征:黃棕色。①花粉粒黃色,類圓形,直徑20~33μm,表面有刺,刺長約3.5μm,每裂片4~5刺。②腺毛頭部鞋底形,4~6(~8)細胞,兩面相對排列,長徑35~120μm,短徑33~67μm,外被角質層。③T形毛較多,頂端細胞長大,臂一長一短,直徑23~50μm,壁稍厚或一邊稍厚,基部1~13細胞,其中一個稍膨大或皺縮。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

  1.取濾液1滴,點於濾紙上,噴灑三氯化鋁試液,干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

  2.取濾液2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4~5滴,加熱,顯紅棕色。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

  【飲片炮制】篩去灰屑,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苦、辛,微寒。歸肝經心經。清熱解毒。用於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內服:9~15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塗。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