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三稜的鑒別方法

三稜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三稜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的干燥塊莖。本植物葉基部呈三稜形,鞘狀抱莖,故名三稜。

  【藥材歷史考證】三稜的始載本草《本草拾遺》雲:“本經無傳。三稜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織為器,一名琴者是也。”《開寶本草》雲:“京三稜味苦,……黃色,體重,狀若鲫魚而小,又有黑三稜,狀若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本草圖經》曰:“京三稜,舊不著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稜,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霜降後采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鲫魚狀,體重者佳。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一說三稜生荊楚,字當作荊,以著其地……三稜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又本草謂京三稜形如鲫魚,黑三稜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知形體。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處,不知緣何名三稜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所用三稜品種並不單純,以荊三稜、黑三稜為多,但名稱常有混亂。古代本草記載形如鲫魚而體重的京三稜及《本草圖經》中所載堅重的紅蒲根,與今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的塊莖特征相符。而《本草拾遺》所載其形如烏梅的黑三稜,與莎草科植物荊三稜Scirpus yagara Ohwi的塊莖特征相似。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水生草本,高50~120cm。根莖橫走,下生粗而短的圓錐形塊莖。莖單一,直立,圓柱形,光滑。葉叢生,排成2列,質地松軟稍呈海綿質,線形,長60~100cm,寬14~25mm,先端漸尖,背面具縱稜,基部鞘狀抱莖。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頭狀,雄花序位於花枝上部,雌花序位於花枝下部;花被3~4片;雄花具雄蕊3枚;雌花具雌蕊1枚,子房1室。核果倒卵形,長7~10mm,寬5~7mm,先端具半球形突起,外被干膜質的宿存花被。花期6~7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錐形,略扁,長2~6cm,直徑2~4cm。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須根痕小點狀,略呈橫向環狀排列。體重,質堅實。氣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皮層為通氣組織,薄壁細胞分枝狀,枝端彼此相連,形成大的細胞間隙;內皮層細胞排列緊密。中柱薄壁細胞類圓形,壁略厚,內含澱粉粒;維管束外韌型及周木型,散在,導管非木化。皮層及中柱均散有分泌細胞,內含棕紅色分泌物。

  【生境分布】生於水濕低窪處及沼澤中。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主產於遼寧、安徽、江蘇

  【采集加工】冬季至次春采挖,洗淨,削去外皮,曬干。

  【飲片炮制

  1.三稜: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干燥。

  2.醋三稜:取三稜片,照醋炙法炒至色變深。每三稜100kg,用醋15kg。

  【性能功用】辛、苦,平。歸肝經脾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內服:4.5~9g。水煎服。孕婦禁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