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三稜

三稜

三稜藥材  【中藥名三稜 sanleng

  【別名】京三稜、黑三稜、荊三稜、紅蒲根、光三稜。

  【英文名】Sparganii Rhizoma。

  【藥用部位】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的塊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下生粗而短的圓錐形塊莖。莖單一,直立,圓柱形,光滑。葉叢生,排成2列,質地松軟稍呈海綿質,長條形,先端漸尖,背面具縱稜,基部抱莖。花莖通常單一,上端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頭狀,總苞片葉狀。雄花序生於花枝上部,雄花具花被片3~4,倒披針形,頂端截平,雄蕊3枚,花絲白色絲狀,花藥黃色。雌花序位於花枝下部,雌花花被3~4,雌蕊1枚,子房紡錘形,花柱長,柱頭狹披針形,被密毛,有光澤。聚花果,核果無柄,有稜角。

  【產地分布】生於水濕低窪處、水溝及沼澤等地。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割去枯殘莖葉,挖取塊莖,洗淨,削去外皮或曬至八成干時,放入竹籠裡,除去須根和粗皮,曬或烘至全干。醋三稜:取三稜片,加醋拌勻,稍悶,置鍋內炒至黃色,取出,曬干。每100千克藥材用醋20~30千克。

  【藥材性狀】商品分光三稜和毛三稜,前者已用刀削去皮須。塊莖呈圓錐形或倒卵圓形,略扁,上圓下尖,下端稍彎曲,長2~6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頂端有莖痕,須根痕小點狀密集,略呈橫向環狀排列。體重,質堅實。無臭,味淡,嚼之有麻辣感。毛三稜已用火燒去長須。多呈圓錐形,黑棕色,下端略呈鷹嘴狀,有殘存的不定根,點狀不定根痕散在,兩側的根痕較粗,縱列成翼狀。節和縮短的節間明顯,其余與光三稜相同。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苦。歸肝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破血消癥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治療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心腹痛、痛經、跌打傷痛。

  【藥理研究】三稜水提物可使凝血酶對纖維蛋白的凝聚時間顯著延長;有抗體外血栓形成的作用;水煎劑對離體兔子宮平滑肌呈興奮作用;抗腫瘤;對心髒有降低心肌細胞耗氧量、減少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氧耐受力等作用。有一定毒性。

  【化學成分】三稜塊莖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苯乙醇、對苯二酚、十六酸,還有去氫木香內酯、琥珀酸、三稜酸、刺芒柄花素、豆固醇、β-谷固醇、胡蘿卜苷。

  【使用禁忌】氣虛體弱、血枯經閉、月經過多及孕婦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肝脾腫大:三稜9克,紅花9克,莪術6克,赤芍12克,香附12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②治慢性肝炎或遷延性肝炎:三稜、莪術、當歸各7克,赤芍12克,丹參24克,白茅根30克,青皮9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③治癥瘕痃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三稜60克,白術30克,蓬莪術15克,當歸15克(焙),槟榔、木香各9克。上為末。每服9克,食後沸湯點服,每日三次。(《宣明論方》三稜湯)

  ④治痃癖氣不消:三稜30克(微煨,锉),川大黃30克(锉)。上述藥,搗羅為末。用醋熬為膏,每日空心以生姜橘皮湯調下二茶匙。(《聖惠方》)

  ⑤治小兒陰疝核腫:京三稜面裹煨焦,去面,為末。三歲1.5克,空心鹽湯下。人小加減。(《普濟方》引自《全嬰方》三稜散)

  相關推薦文章

  三稜的鑒別方法

  三稜炮制方法與標准

  三稜水提物

  丹參三稜治精神分裂症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