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山豆根的鑒別方法

山豆根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山豆根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莖。本植物生於山野,形似豆類,以根入藥,故名山豆根。因其主產於廣西,故又名廣豆根。

  【藥材歷史考證】山豆根的始載本草《開寶本草》曰:“生劍南山谷。蔓如豆。”《本草圖經》曰:“今廣西亦有,以忠、萬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用。……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劍南,即今四川劍閣以南。忠州,即今廣西南寧。萬州,即今四川萬縣。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其中《開寶本草》所述“生劍南山谷。蔓如豆”者,與現今四川綿陽地區習作山豆根藥用的豆科植物老鼠眼(鹿藿)Rhynchosia volrbi-lis Lour.相似。而產於廣西、“忠州”,“如小槐,高尺余”者,則與現今的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小灌木,高1~2m。老莖禿淨,新枝密被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有小葉11~1 7片,小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5cm,寬0.5~1.5cm,頂端小葉較大,上面疏被短毛,下面密被灰棕色短柔毛。總狀花序,密被短毛;花萼闊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蝶形,黃白色,旗瓣卵圓形,先端凹缺,基部具短爪,翼瓣較旗瓣長,基部耳呈三角形;雄蕊,離生;子房圓柱形,密被長柔毛,具短柄,花柱彎曲,柱頭簇生長柔毛。莢果串珠狀。花期5~6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頂端常殘存莖基,其下著生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等,直徑7~15m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及突起的橫向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至10數列細胞。皮層外側的1~2列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斷續形成含晶細胞環,含晶細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層與韌皮部均散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射線寬1~8列細胞;導管類圓形,大多單個散在,或2至數個相聚,有的含黃棕色物;木纖維成束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少數含方晶。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氫氧化鈉試液滴於本品外皮,顏色由橙紅色變為血紅色,久置不褪。

  2.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置水浴中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生成明顯的淡黃色沉澱。

  【生境分布】生於石灰巖山地、巖石縫中或山坡疏林中。分布於廣西、廣東、貴州。主產於廣西。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雜質,洗淨,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殘莖及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能功用】苦,寒;有毒。歸肺經胃經。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於火毒蘊結,咽喉腫痛,齒龈腫痛。內服:3~6g,水煎服。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

  2.北豆根: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莖。產於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又稱北山豆根。其藥材性狀鑒別特征:呈細長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可達50cm,直徑3~8mm。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彎曲的細根,並可見突起的根痕及縱皺紋,外皮易剝落。質韌,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纖維性,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髓。氣微,味苦。其藥材理化鑒別特征:取本品粉末約5g,加氨試液5ml,拌勻,放置20分鐘,加氯仿50ml,振搖,放置1小時,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10%鹽酸溶液5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碘化铋鉀試液,生成橙紅色沉澱;另一管加碘試液,生成棕色沉澱。本品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能。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腸炎痢疾,風濕痺痛。內服常用量為3~9g。本品與山豆根功效相似,但仍然不盡相同,應當區別應用。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