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漏蘆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菊科植物漏蘆Stemmacantha uniflora(L.)Dittrich的干燥根。又名祁州漏蘆。
【藥材歷史考證】漏蘆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自古來源復雜,品種不一。《本草圖經》曰:“以單州出者為勝。”並附有“單州漏蘆”圖。根據以上本草附圖考證,與禹州漏蘆(藍刺頭Echrnops latifolius Tausch)相符。《救荒本草》曰:“苗葉就地叢生,葉似山芥菜而大,又多花,……葉中撺葶,上開紅白花。”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漏蘆祁州[漏蘆Stemmacantha uniflora(L.)Dittrich]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粗壯,直伸,直徑1~3cm。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密被白色綿毛,莖基部被褐色殘存葉柄。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基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6~20cm的葉柄,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0~24cm,寬4~9cm,羽狀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5~12對,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淺裂;莖中上部葉漸小,與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同形,無柄或有短柄;全部葉質地柔軟,兩面灰白色,被蛛絲毛及糙毛和黃色小腺點。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半球形;直徑3.5~6cm,總苞片約9層,覆瓦狀排列,頂端有膜質附屬物,附屬物寬卵形或近圓形,長達1cm,寬達1.5cm,淺褐色;花兩性,管狀,長2~3cm,花冠紫紅色,先端5裂。瘦果棕褐色,楔形,長4cm,具4稜,冠毛剛毛糙毛狀,多層,不等長,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4~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錐形或扁片塊狀,多扭曲,長短不一,直徑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層易剝落,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及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狀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根橫切面:表皮常已脫落,後生皮層為數層至20余層棕色細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韌皮部較寬廣,射線寬。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時小形導管群將大形導管群分隔成數段,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中央有時呈星狀裂隙,其周圍的細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組織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圍的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分泌物。此外,根頭非腺毛多細胞,木化,完整的長0.5~4mm,直徑20~30μm,頂端細胞甚長,盤曲或折曲,近基部處為5~9個短小類方形細胞;另有一種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長300~450μm。
【藥材理化鑒定】
1.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g/ml)lml,加1%三氯化鐵試液1滴,產生黃棕色沉澱。
2.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滴於濾紙上,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藍色熒光,再滴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呈黃綠色,熒光消失。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山東、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能功用】苦,寒。歸胃經。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於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痺拘攣。內服:5~9g。水煎服。孕婦慎用。
【附注】作為漏蘆藥用的還有菊科植物藍刺頭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或華東藍刺頭Echinops grijsiiHance的干燥根。習稱禹州漏蘆,其藥材性狀鑒定特征:本品呈類圓柱形,稍扭曲,長10~25cm,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硬毛。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其藥材橫切面顯微鑒定特征:後生皮層黃棕色。皮層細胞4~5列,切向延長,有分泌腔散在,內含棕色分泌物,內皮層細胞單列整齊。韌皮部有許多淡黃色纖維束散在,纖維細胞間隙內充滿深棕色內含物。形成層成環。導管放射狀排列,纖維束散在於薄壁組織中。其功效與祁州漏蘆相似。藍刺頭產於我國東北及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華東藍刺頭產於遼寧、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福建、台灣、廣西。
以上3種漏蘆原植物分類檢索表:
1.頭狀花序各有1個小花,多數頭狀花序密集成復頭狀花序;葉緣和總苞片有刺;冠膜片邊緣糙毛狀;葉片紙質;苞片外面無毛;莖被蛛絲狀毛或蛛絲狀綿毛,無剛毛或糙毛。
2.莖中下部葉羽狀分裂;全部裂片邊緣有細密均勻的刺狀緣毛………………華東藍刺頭
2.莖中下部葉二回羽狀分裂;全部裂片邊緣具不規則刺齒或三角形齒刺………………藍刺頭
1.頭狀花序有多數小花,不密集成復頭狀花序;葉緣和總苞片無刺;冠毛剛毛糙毛狀………………漏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