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珍珠的鑒別方法

珍珠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珍珠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Dunder)、蚌科動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Lea或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雙殼類動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

  【藥材歷史考證】珍珠,原名真珠。其始載本草為《雷公炮炙論》。《海藥本草》雲:“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真珠,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須得金剛鑽也。”《本草圖經》曰:“今出廉州(今廣西合浦),北海(即渤海)亦有之,生珠牡。珠牡,蚌類也。”李時珍曰:“今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隨方色也。”

  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珍珠相符。珍珠自古以來就有海水、淡水產兩類,品質以產於廣西合浦的海水珍珠為好。

  【動物形態鑒定

  1.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重厚而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後背緣向上擴展成三角帆狀翼,此帆狀翼脆弱而易於折斷。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前緣鈍圓。腹緣近直線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線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後背區有2道由結節狀大突起組成的斜行粗肋。蚌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鉸合齒發達,左殼有2個不同大小的擬主齒和2個長的側齒;右殼亦有2個擬主齒和1個大的側齒。殼頂窩不明顯。前閉殼肌痕卵圓形,後閉殼肌痕淺,略成三角形。

  2.褶紋冠蚌與三角帆蚌主要區別特征:鉸合齒不很發達,無擬主齒,貝殼的後緣向外伸展成為大型的冠狀。

  3.馬氏珍珠貝:貝殼兩片不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呈斜四方形,殼頂位於前方,後耳大,前耳稍小,背緣平直,腹邊圓,邊緣鱗片層緊密,末端翹起。右殼前耳下方有一明顯的足絲凹,足絲孔大,足絲呈毛發狀。殼面暗褐色,同心生長輪紋極細密,成片狀,薄而脆,極易脫落,在貝殼中部常被磨損,在後緣排列極密,延伸成小舌狀,末端翹起。貝殼內面中部珍珠層厚,光澤強,邊緣淡褐色。閉殼肌痕大,長圓形。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類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棒形,直徑1.5~8mm。表面類白色、淺粉紅色、淺黃綠色或淺藍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澤。質堅硬,破碎面現層紋。氣微,無味。

  珍珠火燒後表面黑色,有爆裂聲,並可見層層剝落的銀灰色小片。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磨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粗、細兩種類型的同心層環紋,粗層紋較明顯,連續成環,層間距離在60~500μm之間;細層紋,有些部位明顯,多不甚明顯,間距不足32μm。海水珍珠的珍珠層厚0.1~8μm,淡水珍珠的珍珠層厚0.015~3μm。磨片置暗視野顯微鏡下以觀察,可見珍珠特有的彩虹般光彩環,又稱珍珠虹光環。斷面應全部具同心層紋。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加稀鹽酸,即產生大量氣泡,濾過,濾液顯鈣鹽的鑒別反應。

  2.取本品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淺藍紫色或亮黃綠色熒光,通常環周部分較明亮。

  【生境分布】三角帆蚌喜生活於水質清、水流急、底質略硬的湖泊及河流泥底或泥沙底的水域內;分布於河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等省。褶紋冠蚌生境與三角帆蚌相似,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等省。馬氏珍珠貝生活於風浪較平靜的海內灣,從底潮線附近到水深10m左右的沙泥、巖礁或石礫較多的海底;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台灣等地的沿海。

  【采集加工】自動物體內取出,洗淨,干燥。

  【飲片炮制

  1.珍珠:洗淨,晾干。

  2.珍珠粉:取淨珍珠,碾細,照水飛法制成最細粉。

  【性能功用】甘、鹹,寒。歸心經肝經。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用於驚悸失眠,驚風癫痫,目生雲翳,瘡瘍不斂。內服: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附注】密閉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