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防風湯,出自金·《宣明論方》。 【組成】防風(30克)、甘草(30克)、當歸(30克)、赤茯苓(30克)、杏仁(30克)、桂枝(30克)、黃芩(9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黃(1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用15克,加大棗3枚、生姜5片,水煎服。 【功效】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主治】主治行痺,肢體關
【方劑名】薏苡仁湯,出自清·《類證治裁》。 【組成】薏苡仁(15克),當歸、川芎、生姜、桂枝、羌活、獨活、防風、白術、草烏、川烏(各9克),麻黃(4.5克)。 【用法】水煎服。原書未著用量,可根據常規劑量應用。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主治】主治濕痺,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或有麻木不仁,舌苔白膩,脈象濡
【方劑名】除濕蠲痺湯,出自清·《類證治裁》。 【組成】蒼術(6克)、白術(3克)、茯苓(3克)、羌活(3克)、澤瀉(3克)、陳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沖)、竹瀝3匙(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加熱熏蒸用。 【功效】健脾利濕,通痺止痛。 【主治】主治著痺身重疼痛,痛有定處,舌淡苔白,脈弦細。
【方劑名】身痛逐瘀湯,出自清·《醫林改錯》。 【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五靈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主治】主治氣血痺阻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疼痛,
【方劑名】豨桐丸,出自清·《集驗良方拔萃》。本方制片,名“豨桐片”。 【組成】豨莶草、臭梧桐葉。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細末,制為丸劑。每服6~9克,每日3次。片劑,每片約含生藥1.25克,每服4片,每日2次。 【功效】祛風濕,利筋骨。 【主治】主治風濕痺痛,腰膝酸軟軟,步履不健,舌淡苔白,脈弦細
【方劑名】桑枝虎杖湯,出自現代·《中醫方劑臨床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組成】桑枝30克、虎杖根15克、金雀根30克、臭梧桐30克、紅棗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 【主治】主治風濕或勞損,關節肌肉痺痛,手腳麻木,動作不利,舌淡苔白,脈弦細。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風
【方劑名】宣痺湯,出自清·《溫病條辨》。 【組成】防己五錢(15克)、杏仁五錢(15克)、滑石五錢(15克)、連翹三錢(9克)、栀子三錢(9克)、薏苡仁五錢(15克)、半夏醋炒三錢(9克)、晚蠶沙三錢(9克)、赤小豆皮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祛濕,宣通經絡。 【主治】主治濕熱痺證,骨節疼痛,局部灼熱紅
【方劑名】大秦艽湯,出自金·《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秦艽三兩(90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二兩(各60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各30克),細辛半兩(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現多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減。 【功效】祛風養
【方劑名】大活絡丹,出自明·《奇效良方》。本方又名“大神效活絡丹”“大活絡丸”。 【組成】白花蛇(60克)、烏梢蛇(15克)、麻黃(60克)、細辛(30克)、全蠍(45克)、兩頭尖(60克)、赤芍(30克)、貫眾(60克)、防風(75克)、葛根(15克)、沒藥(30克)、血竭(23克)、
【方劑名】小活絡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又名“小活絡丸”;制片,名“小活絡片”。 【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南星、地龍各六兩(各180克),乳香、沒藥各二兩二錢(各66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酒糊為丸。每服1丸(約3克);片劑,每服3~5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方劑名】回生再造丸,出自近代·《丸散膏丹集成》。本方又名“人參回生再造丸”。 【組成】水安息(120克)、人參(60克)、蕲蛇(120克)、當歸(60克)、川芎(60克)、川連(60克)、羌活(60克)、防風(60克)、玄參(60克)、乳香(60克)、白芷(60克)、茯苓(60克)、麻黃(60克)、天麻(60
【方劑名】四苓散,出自元·《丹溪心法》。 【組成】茯苓、豬苓、澤瀉、白術。 【用法】上藥等分,共為細末。每服6克,空腹調服。如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健脾除濕。 【主治】主治脾虛濕阻,小便短少,大便溏洩,舌苔白,脈浮。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肝硬化腹瀉、特發性水腫、慢性岔腔炎等病症。
【方劑名】豬苓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豬苓三錢(9克)、茯苓三錢(9克)、澤瀉三錢(9克)、滑石三錢(9克)、阿膠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利水清熱養陰。 【主治】主治水熱互結,邪熱傷陰,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見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苔白,脈濡。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
【方劑名】胃苓湯,出自元·《丹溪心法》。原名“胃苓散”,出自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原書失傳),明.《普濟方》引載:“胃苓散,出《大全良方》,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洩瀉不止。亦治男子。上合稱五苓散、平胃散,姜、棗煎,空心服。”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方劑名】防己茯苓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防己三錢(9克)、黃芪三錢(9克)、桂枝三錢(9克)、茯苓六錢(18克)、甘草二錢(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通陽,利水消腫。 【主治】主治皮水,周身浮腫,四肢腫脹,四肢聶動者,舌苔白,脈浮。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痛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下肢
【方劑名】實脾散,出自宋·《濟生方》。 【組成】炮附子二錢(6克)、白術二錢(6克)、白茯苓二錢(6克)、干姜二錢(6克)、厚樸二錢(6克)、木瓜二錢(6克)、木香二錢(6克)、草果仁二錢(6克)、大腹子二錢(6克)、甘草一錢(3克)、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用12克,水煎服。亦可改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
【方劑名】錢氏白術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又名“七味白術散”。 【組成】人參二錢五分(7.5克)、白術五錢(15克)、藿香葉五錢(15克)、茯苓五錢(15克)、木香二錢(6克)、甘草一錢(3克)、葛根五錢(15克)。 【用法】上藥均研粗末。每次9克,水煎服。亦可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氣
【方劑名】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腎著湯”“甘姜苓術湯”。 【組成】甘草二錢(6克)、白術二錢(6克)、干姜四錢(12克)、茯苓四錢(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脾滲濕。 【主治】主治腎著病,腰及腰以下重墜冷痛,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
【方劑名】導水茯苓湯,出自明·《奇效良方》。本方又名“茯苓導水方”。 【組成】赤茯苓三兩(90克)、麥門冬三兩(90克)、澤瀉三兩(90克)、白術三兩(90克)、桑白皮一兩(30克)、大腹皮七錢五分(20克)、紫蘇一兩(30克)、槟榔一兩(30克)、陳皮七錢五分(20克)、木瓜一兩(30克)、木香七錢五分(20
【方劑名】五皮散,出自漢·《華氏中藏經》。本方又名“五皮飲”。 【組成】生姜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用法】上藥等分,共研粗末,每用9克,水煎,不拘時溫服。亦可改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利水消腫,行氣健脾。 【主治】主治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胸腹脹滿,上氣喘
【方劑名】通關丸,出自金·《蘭室秘藏》。本方又名“滋腎丸”“滋腎通關丸”。 【組成】黃柏一兩(30克)、知母一兩(30克)、肉桂半錢(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或煉蜜泛為丸。每服6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 【功效】清熱化氣,通利小便。 【主治】主治濕熱蘊結膀胱,癃
【方劑名】茵陳五苓散,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茵陳五兩三錢(160克)、澤瀉一兩(30克)、豬苓三錢(9克)、茯苓三錢(9克) 、白術三錢(9克)、桂心二錢(6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9克,每日2~3次。水調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須酌減至湯劑常規劑量。 【功效】清熱利水退黃。 【主治】主
【方劑名】千金鯉魚湯,出自唐·《備急干金要方》。本方原名“鯉魚湯”。 【組成】鯉魚1尾(約重1千克)、白術(150克)、茯苓(120克)、芍藥(90克)、當歸(90克)、生姜(90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先煮鯉魚至熟,澄清取汁,煎藥,分5次飲服。 【功效】健脾利水,養血安胎。 【主治】主治妊娠
【方劑名】五淋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赤茯苓六兩(180克),去蘆當歸、甘草生用各五兩(各150克),去蘆赤芍、山栀子仁各二十兩(各30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亦可用飲片作湯劑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清熱涼血,和血通淋。 【主治】主治
【方劑名】石韋散,出自唐·《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方》。本方原名“瞿麥散”,首見於唐·《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方》,後由宋·《太平聖惠方》收錄並加甘草後更名為“石韋散”。 【組成】去毛石韋二兩(60克)、瞿麥一兩(30克)、滑石五兩(150克)、車前子三兩(9
【方劑名】化陰煎,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牛膝、豬苓、澤瀉、生黃柏、生知母各二錢(各6克),綠豆三錢(9克),龍膽草一錢半(4.5克),車前子一錢(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食鹽少許,文武火煎320毫升,空腹時溫服。 【功效】清熱養陰,利水通淋。 【主治】主治水虧陰涸,陽火有余,小便癃閉,
【方劑名】栝樓瞿麥丸,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瓜蒌瞿麥丸”(《濟陽綱目》)、“瞿麥丸”(《普濟方》)。 【組成】栝樓(瓜蒌)根二兩(60克)、茯苓直兩(90克)、薯蓣三兩(90克)、炮附子一枚(15克)、瞿麥一兩(30克)。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
【方劑名】萆薢分清飲,出自宋·《楊氏家藏方》。本方原名“萆薢分清散”,首見於宋·《楊氏家藏方》,後至元代收錄於《丹溪心法》並改名為“萆薢分清飲”。 【組成】川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粗末,每取15克,加鹽一捻,水煎,食前服。亦可用飲片水煎服
【方劑名】藿樸夏苓湯,出自清·《醫原》。 【組成】藿香二錢(6克)、半夏一錢半(4.5克)、赤苓三錢(9克)、杏仁三錢(9克)、 生苡仁四錢(12克)、白蔻仁一錢(3克)、通草一錢(3克)、豬苓三錢(9克)、淡豆豉三錢(9克)、澤瀉錢半(4.5克)、厚樸一錢(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芳香化濁,行氣滲濕。 【主治
【方劑名】連樸飲,出自清·《霍亂論》。連樸飲為清·著名醫學家王孟英所創制,又稱“王氏連樸飲”。 【組成】制厚樸二錢(6克),姜汁炒川連、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各3克),炒香豉、焦栀各三錢(各9克),蘆根二兩(6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主治濕熱蘊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