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露消毒丹

      【方劑名】甘露消毒丹,出自清·《續名醫類案》。此為夏令暑濕季節常用方劑,應用比較廣泛,又名“普濟解毒丹”(《溫熱經緯》)。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450克)、淡黃芩十兩(300克)、綿茵陳十一兩(330克)、石菖蒲六兩(180克)、川貝母五兩(150克)、木通五兩(150克)、藿香四兩(120克)、連翹四兩(1

  • 雞鳴散

      【方劑名】雞鳴散 ,出自宋·《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組成】槟榔七枚(約30克)、陳皮一兩(30克)、木瓜一兩(30克)、吳茱萸二錢(6克)、桔梗半兩(15克)、和皮生姜半兩(15克)、紫蘇莖葉三錢(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亦可改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行氣降濁,宣化寒濕。   【主治】主治濕腳氣,症見足胫腫重無力,行

  • 升陽除濕防風湯

      【方劑名】升陽除濕防風湯 ,出自金·《脾胃論》。   【組成】去皮泔浸蒼術四兩(120克),防風二錢(6克),白術、白茯苓、白芍各一錢(各3克)。   【用法】上㕮咀,除蒼術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腹食前服。   【功效】健脾燥濕,升陽和血。   【主治】主治腸澼下血,大便閉塞,

  • 導痰湯

      【方劑名】導痰湯 ,出自宋·《重訂嚴氏濟生方》。本方之組成來源於二陳,歷代以“導痰湯”名者甚眾,最早記載應為南宋,《傳信適用方》之“導痰湯”,其方中無炙甘草,而加入炙甘草的“導痰湯”首見於宋,《重訂嚴氏濟生方》,更合二陳之法,後世應用多以此論。   【組成】半夏(湯洗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方劑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出自漢·《傷寒論》。別稱“苓桂術甘湯”。   【組成】茯苓四錢(12克)、桂枝三錢(9克)、白術三錢(9克)、甘草二錢(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健脾滲濕,溫陽化飲。   【主治】主治胸悶納呆,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或心下痞悶,嘔惡納呆,舌苔白滑,脈弦滑。

  • 控涎丹

      【方劑名】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症方論》。本方又名“子龍丸”,由十棗湯衍化而來。   【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臥時用生姜湯送服。   【功效】祛痰逐飲。   【主治】主治水飲痰涎停於胸脅,脅肋疼痛,舌苔黏膩,脈弦或滑。

  • 澤瀉湯

      【方劑名】澤瀉湯,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金匮澤瀉湯”。   【組成】澤瀉五兩(50克)、白術二兩(2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利水除飲。   【主治】主治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冒,頭目昏眩,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梅尼埃病、頸性眩暈、高血壓病、椎一基底

  • 甘遂半夏湯

      【方劑名】甘遂半夏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甘遂三枚(3克)、半夏十二枚(12克)、芍藥11枚(5克)、炙甘草一枚(1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入蜂蜜15克,和藥汁,再煎服。   【功效】逐水祛痰,和中除濕。   【主治】主治留飲欲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者,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

  • 半夏秫米湯

      【方劑名】半夏秫米湯,出自《黃帝內經》。   【組成】半夏一錢(10克)、秫米五錢(15克)。   【用法】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每日2次分服。   【功效】化痰和胃。   【主治】主治痰飲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失眠、眩暈等病症。   1.失眠:應用半夏秫米湯

  • 溫膽湯

      【方劑名】溫膽湯,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恆《集驗方》(已佚),由唐·《外台秘要》收錄(亦名“姚氏溫膽湯”“《集驗》溫膽湯”),其方無茯苓、大棗,重用生姜四兩,合半夏、陳皮、炙甘草各二兩共十兩性溫之品,勝於竹茹二兩、枳實二兩共四兩性涼之品,

  • 三生飲

      【方劑名】三生飲,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生南星一兩(30克)、木香一分(0.3克)、生川烏半兩(15克)、生附子半兩(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風除痰,散寒通絡。   【主治】主治卒中風,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類風濕

  • 白金丸

      【方劑名】白金丸,出自宋·《普濟本事方》。本方又名“礬郁丸”“白玉化痰丸”“癫痫白金丸”。   【組成】白礬四兩(120克)、郁金七兩(2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制丸。每服3~6克,每日2次。   【功效】消痰燥濕,清心安神,行氣解郁。   【主治】主治

  • 正容湯

      【方劑名】正容湯,出自明·《審視瑤函》。   【組成】羌活、白附子、防風、秦艽、膽南星、白僵蠶、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心木。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為粗末。每次9克,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加酒一杯沖服,每日2次。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祛風化痰,解痙通絡。   【主治】主治口眼喁斜,儀容不正

  • 黃連溫膽湯

      【方劑名】黃連溫膽湯,出自清·《六因條辨》。   【組成】川黃連(6克)、竹茹(9克)、枳實(9克)、半夏(9克)、陳皮(6克)、甘草(3克)、生姜(2片)、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燥濕,化痰和中。   【主治】主治傷暑汗出,身不大熱,煩閉欲嘔,舌黃膩。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失眠、膽汁反流性胃炎、

  • 常山飲

      【方劑名】常山飲,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常山三錢(9克)、草果三錢(9克)、槟榔三錢(9克)、知母三錢(9克)、貝母三錢(9克)、烏梅三錢(9克)、煨生姜三片、大棗五枚。   【用法】水煎,煮沸後入陳酒一匙,瘧疾發作前3小時左右服。   【功效】截瘧祛痰。   【主治】主治瘧疾發作較久不止,熱較高,舌干口渴。   【

  • 達原飲

      【方劑名】達原飲,出自明·《溫疫論》。本方又名“達原散”。   【組成】槟榔二錢(6克)、厚樸一錢(3克)、草果半錢(1.5克)知母一錢(3克)、芍藥一錢(3克)、黃芩一錢(3克)、甘草半錢(1 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主治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或1日

  • 半夏散

      【方劑名】半夏散,出自漢·《傷寒論》。本方湯劑,名“半夏湯”。   【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   【用法】上藥各等分,研末,每用3~5克,開水沖服。湯劑,每用9克,水煎服。   【功效】滌痰開結,散寒止痛。   【主治】主治咽痛,伴惡寒,氣逆,欲嘔,痰涎多,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

  • 指迷茯苓丸

      【方劑名】指迷茯苓丸,出自明·《證治准繩》。本方又名“茯苓丸”。   【組成】半夏二兩(60克)、茯苓一兩(30克)、枳殼半兩(15克)、風化樸硝三錢(9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姜汁糊丸,每次服6克。也可改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燥濕行氣,軟堅消痰。   【主治】主治兩臂疼痛,或四

  • 夏枯草膏

      【方劑名】夏枯草膏,出自清·《醫宗金鑒》。   【組成】夏枯草一斤半(480克),當歸、白芍、玄參、烏藥、浙貝母、僵蠶各五錢(各10克),昆布、桔梗、甘草、川芎、陳皮各三錢(各6克),紅花二錢(4克),香附一兩(20克)。   【用法】上藥制成膏劑。每服9~15克,每日2次,溫開水化服。   【功效】化痰活血,軟堅散結。   【主治】主治

  • 內消瘰疬丸

      【方劑名】內消瘰疬丸,出自清·《瘍醫大全》。   【組成】夏枯草八兩三錢(250克)、玄參五兩(150克)、天花粉一兩(30克)、甘草一兩(30克)、青鹽五兩(150克)、白蔹一兩(30克)、當歸一兩(30克)、海藻一兩(30克)、枳殼一兩(30克)、桔梗一兩(30克)、川貝母一兩(30克)、制大黃一兩(30克)、薄荷一兩(30克)、連翹

  • 消瘰丸

      【方劑名】消瘰丸,出自清·《醫學心悟》。本方又名“消疬丸”。   【組成】元參四兩(120克)、醋研牡蛎四兩(120克)、川貝母四兩(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每日2次。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主治瘭疬,瘿瘤

  • 海藻玉壺湯

      【方劑名】海藻玉壺湯,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連翹、半夏、甘草節、獨活各一錢(3克),海帶五分(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化痰行氣,消瘿散結。   【主治】主治瘿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苔薄白,脈弦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單純性甲狀腺

  • 四海舒郁丸

      【方劑名】四海舒郁丸,出自清·《瘍醫大全》。   【組成】青木香五錢(15克)、陳皮三錢(9克)、海蛤粉三錢(9克)、海帶二兩(60克)、海藻二兩(60克)、昆布二兩(60克)、海螵蛸二兩(60克)。   【用法】研末為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臨床應用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每日2次,並用藥渣外敷患處。   【功效】行氣化痰,

  • 消瘿五海飲

      【方劑名】消瘿五海飲,出自明·《古今醫鑒》。   【組成】海帶、海藻、昆布、海蛤殼、海螵蛸各三兩半(各105克),木香、三稜、莪術、桔梗、細辛、香附各二兩(各60克),豬胰子(陳壁土炒去油,焙干)七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七分半(2.3克),空腹時用米湯送下。   【功效】化痰破瘀,消瘿化堅。   【主治】主治瘿瘤,瘰疬,乳結

  • 三拗湯

      【方劑名】三拗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系麻黃湯去桂枝而成,出自《聖濟總錄》(原方無生姜,用藥量為每服三錢),後由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加用生姜五片,用藥量改為每服五錢),後世醫家多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論。   【組成】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水煎劑,每服五錢(約1

  • 華蓋散

      【方劑名】華蓋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麻黃一兩(30克)、蘇子一兩(30克)、桑白皮一兩(30克)、橘皮一兩(30克)、杏仁一兩(30克)、赤茯苓一兩(30克)、炙甘草五錢(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6克。也可用飲片作湯劑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主治

  • 十味溫膽湯

      【方劑名】十味溫膽湯,出自元·《世醫得效方》。   【組成】半夏、枳實、陳皮各三兩(各90克),白茯苓一兩半(45克),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各一兩(各30克),粉草半兩(15克)。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不拘時服。   【功效】益氣養血,化痰寧心。   【主治】主治心虛膽怯,痰濁內擾,觸事易驚,驚悸不眠,

  • 柴胡達原飲

      【方劑名】柴胡達原飲,出自清·《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柴胡二錢(6克)、生枳殼二錢(6克)、川樸二錢(6克)、青皮二錢(6克) 、炙甘草一錢(3克)、黃芩二錢(6克)、桔梗一錢(3克)、草果一錢(3克)、槟榔二錢(6克)、荷葉梗四錢(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濕化痰,透達膜原。   【主治】主治胸膈痞滿,心

  • 金沸草散

      【方劑名】金沸草散,出自宋·《類證活人書》。   【組成】前胡三兩(90克)、荊芥四兩(120克)、姜半夏一兩(30克)、赤芍二兩(60克)、細辛一兩(30克)、炙甘草一兩(30克)、旋覆花三兩(9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加姜、棗,水煎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發散風寒,溫化痰飲。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方劑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自漢·《傷寒論》。本方又稱“麻杏石甘湯”,首見於《傷寒論》。原書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本方證之於臨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無汗而喘者。於此,應用中主張不論有汗或無汗,皆可投之。   【組成】麻黃三錢(9克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143/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