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承氣湯

      【方劑名】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大黃四兩(酒洗)12克、厚樸八兩(去皮,炙)24克、枳實五枚(12克)、芒硝三合(6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現代用法:用水適量,先煎厚樸、枳實,後下大黃,芒硝溶服。   【功效】峻下熱結。  

  • 腸粘連緩解湯

      【方劑名】腸粘連緩解湯,出自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天津市南開醫院編)。   【組成】川樸15克、木香15克、萊菔子(炒)15克、當歸15克、肉苁蓉15克、烏藥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芒硝(沖服)10克、番瀉葉(泡服)1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10

  • 大黃甘遂湯

      【方劑名】大黃甘遂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大黃四兩(12克)、甘遂二兩(6克)、阿膠二兩(6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主治婦人產後水與血結於血室,少腹滿如敦狀;癃閉、淋毒小腹滿痛,臌脹腹大堅滿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舌暗苔白者。   【臨床醫案】臨

  • 桂麝散

      【方劑名】桂麝散,出自近代·《藥奁啟秘》。   【組成】麻黃、細辛各五錢(各15克),肉桂、丁香各一兩(各30克),皂角三錢(9克),生半夏、天南星各八錢(各24克),麝香六分(0.9克),冰片四分(1.2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摻膏藥內貼之。   【功效】溫經通絡,化痰消腫。   【主治】主治陰疽、流注等瘡瘍未潰者,乳癖等。

  • 回陽玉龍膏

      【方劑名】回陽玉龍膏,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又名“回陽玉龍散”。   【組成】草烏(炒)三兩(90克),煨於姜(炒)三兩(90克),赤芍一兩(30克),白芷一兩(30克),煨天南星一兩(30克),肉桂五錢(15克)。   【用法】制膏,外用。   【功效】溫經活血,散寒化痰。   【主治】主治背疽陰證,寒濕流注

  • 太乙膏

      【方劑名】太乙膏,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原名“加味太一膏”。   【組成】肉桂、白芷、當歸、玄參、赤芍、生地黃、大黃、土木鱉各二兩(各60克),槐枝100段,柳枝100段,阿魏三錢(9克),輕粉四錢(12克),血余一兩(30克),東丹二斤五兩(1200克),乳香、沒藥各半兩(各15克),麻油五斤(2500克)。

  • 甘遂通結湯

      【方劑名】甘遂通結湯,出自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組成】甘遂末0.6~1克、桃仁9克、木香9克、生牛膝9克、川樸15克、赤芍15克、大黃10~24克。   【用法】除甘遂末外,其余藥水煎,後沖服甘遂末。   【功效】行氣活血,逐水通下。   【主治】主治單純性不全腸梗阻屬腸腑濕阻,症見腹痛嘔吐,便秘,水走腸間,舌苔膩,脈弦

  • 黑退消

      【方劑名】黑退消,出自現代·《實用中醫外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組成】生川烏15克、生草烏15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生磁石15克、公丁香15克、肉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炒甘松9克、硇砂9克、冰片6克、麝香6g   【用法】上藥除冰片、麝香外,各藥研細末後和勻,再將冰片、麝香研細後加入和勻,用瓶裝置,

  • 八寶丹

      【方劑名】八寶丹,出自清·《瘍醫大全》。   【組成】珍珠一錢(3克),牛黃五分(1.5克),象皮一錢五分(4.5克),琥珀一錢五分(4.5克),煅龍骨一錢五分(4.5克),輕粉—錢五分(4.5克),冰片三分(0.9克),煅爐甘石三錢(9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每用少許,外撒創口。   【功效】生肌長肉,收口。   

  • 鲫魚膏

      【方劑名】鲫魚膏,出自清·《清太醫院配方》。本方又名“神效白魚膏”。   【組成】鲫魚八兩(250克)、火麻仁五錢(15克)、乳香五錢(15克)、沒藥五錢(15克)、巴豆五錢(15克)、輕粉五錢(15克)、土貝母一兩(30克),柳、桃、榆、槐、桑枝各1尺(各33厘米)。   【用法】用香油十二兩(373克),將上藥

  • 先期湯

      【方劑名】先期湯,出自明·《證治准繩》。本方首見於明·《古今醫鑒》,原名“清經四物湯”,後由《證治准繩》收錄並易名為“先期湯”。   【組成】生地黃二錢(6克),川當歸二錢(6克),白芍二錢(6克),黃柏一錢(3克),知母一錢(3克),黃芩八分(3克),黃連八分(3克),川芎八

  • 陽和解凝膏

      【方劑名】陽和解凝膏,出自清·《外科全生集》。   【組成】鮮牛蒡(大力子梗、葉、根)三斤(1500克),鮮白鳳仙梗四兩(120克),川芎一兩(30克),附子二兩(50克),桂枝二兩(60克),大黃二兩(60克),當歸二兩(60克),肉桂二兩(60克),草烏二兩(60克),川烏二兩(60克),地龍二兩(60克),僵蠶一兩(60克),赤芍二

  • 立馬回疔丹

      【方劑名】立馬回疔丹,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蟾酥一錢(3克)、硇砂一錢(3克)、輕粉一錢(3克)、白丁香一錢(3克)、蜈蚣1條、雄黃二錢(6克)、朱砂二錢(6克)、乳香六分(1.8克)、麝香一字(1克)、金頂砒(砒石)五分(1.5克)。   【用法】上為細末,糊成麥子大。凡遇疔瘡,針破,用此一粒插入孔內,膏蓋之,次後追出膿血

  • 顛倒散

      【方劑名】顛倒散,出自清·《醫宗金鑒》。   【組成】大黃四兩(120克)、硫黃四兩(120克)。   【用法】每次用少許,涼水調敷患處,每日1~3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主治酒齇鼻,肺風粉刺,白屑風等。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酒渣鼻、面部痤瘡、面部脂溢性皮炎等病症。   1.酒渣鼻:以顛倒散外敷加自

  • 鵝黃散

      【方劑名】鵝黃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綠豆粉一兩(30克)、黃柏三錢(9克)、輕粉二錢(6克)、滑石五餞(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適量,撲患處。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主治痤痱瘡作癢,抓之皮損,隨後又疼。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面部粉刺感染,下肢、陰莖潰爛,瘡疖腫痛等病症。   過

  • 一掃光

      【方劑名】一掃光,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原名“諸瘡一掃光”。   【組成】苦參、黃柏各一斤(各500克),煙膠一升(500克),木鱉肉、蛇床子、點紅椒、明礬、枯礬、硫黃、大風子肉、樟腦、水銀、輕粉各二兩(各60克),白砒五錢(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熟豬油二斤四兩(1120克)化開,入藥攪勻,作丸

  • 桃花散

      【方劑名】桃花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白石灰六份、大黃一份。   【用法】為末,每用適量,摻撒或用涼水調敷患處。   【功效】止血。   【主治】主治瘡口出血,創傷出血。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鼻衄、創傷或瘡口出血(以滲血為主)。   鼻衄:本方(消毒棉球蘸桃花散外塞)治療54例,用藥最少2次,最多6次,一般外用

  • 三黃洗劑

      【方劑名】三黃洗劑,出自現代·《中醫外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分。   【用法】為末,每10~15克加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石炭酸1毫升。搖勻,外搽患處,每日3~5次。   【功效】清熱,燥濕,止癢,收斂。   【主治】主治各種急性無滲出性皮炎,單純性皮膚瘙癢等。   【臨床醫案】臨床

  • 紫草油

      【方劑名】紫草油,出自現代·《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組成】紫草250克、香油1000毫升、冰片3克。   【用法】每用適量,外塗患處。   【功效】清熱解毒,化腐生肌。   【主治】主治燒傷,燙傷,濕疹,以及某些感染性皮膚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宮頸糜爛、靜脈炎、皮炎等病症。   1.宮頸糜爛:本

  • 枯痔散

      【方劑名】枯痔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白礬二兩(60克)、蟾酥二錢(6克)、輕粉四錢(12克)、白砒一兩(30克)、天靈蓋一塊(12克)。   【用法】為末,每用適量,搽痔上。   【功效】蝕瘡消腫。   【主治】主治痔瘡腫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痔瘡、鼻息肉、子宮脫垂、腋臭等病症。   1.絞窄性內痔:南京

  • 五倍子湯

      【方劑名】五倍子湯,出自明·《瘍科選粹》。   【組成】五倍子、樸硝、桑寄生、蓮房、荊芥各一兩(各30克)。   【用法】水煎,先熏後洗。   【功效】消腫止痛,收斂止血。   【主治】主治痔瘡腫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外痔、肛腸病術後水腫等病症。   1.外痔:五倍子湯加減治療外痔93例(其中炎性外痔15例,靜脈曲張性外痔

  • 三品一條槍

      【方劑名】三品一條槍,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明礬二兩(60克)、砒石一兩五錢(45克)、雄黃二錢四分(7.2克)、乳香一錢二分(3.6克)。   【用法】上藥為末,制成藥條,插入患處。   【功效】祛腐拔瘘。   【主治】主治痔瘡肛瘘,瘿瘤瘰疬,疔瘡,發背,腦疽等病症。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痔瘡、肛瘘、淋巴結結核

  • 密陀僧散

      【方劑名】密陀僧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雄黃、硫黃、蛇床子各二錢(各6克),密陀僧、石黃各一錢(各3克),輕粉五分(1.5克)。   【用法】為末,醋調搽患處。   【功效】祛風,殺蟲,止癢。   【主治】主治白癜風,汗斑,腋臭等。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腋臭等病症。   腋臭:本文加減外用治療54例,療程2周。

  • 黑虎丹

      【方劑名】黑虎丹,出自現代·《中醫外科診療學》(上海衛生出版社)。   【組成】靈磁石(醋煅)一錢五分(1.5克),母丁香、公丁香(炒黑)各一錢(各3克),全蠍(炒過)7只約一錢五分(4.5克),炒僵蠶7只約七分(2.1克),炙甲片三錢(9克),炙蜈蚣二錢(6克),蜘蛛(炒炭)7只,麝香五分(1.5克),牛黃二分(0.6克),冰片一錢(3

  • 生肌散

      【方劑名】生肌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石膏、輕粉、赤石脂各一兩(各30克),黃丹(飛)二錢(6克),龍骨、血竭、乳香、樟腦各三錢(各9克)。   【用法】上為細末,先用甘草、當歸、白芷各一錢(各3克),煎湯洗淨患上,用此干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功效】活血祛腐,生肌斂瘡。   【主治】主治癰疽瘡疖,諸種潰瘍,

  • 真武湯

      【方劑名】真武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茯苓三兩(9克),白芍三兩(9克),白術二兩(6克),生姜三兩(9克),炮附子(去皮,破八片)一枚(9克)。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腫。全身浮腫,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惡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質淡胖,舌苔白滑,

  • 羌活勝濕湯

      【方劑名】羌活勝濕湯,出自元·《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羌活、獨活各一錢(各6克),藁本、防風、炙甘草、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荊子三分(2克)。   【用法】上呚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現代用法:水煎,食前溫服。   【功效】發汗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風濕在表證。頭痛身重,肩背疼痛不可回顧,或腰

  • 鎮肝熄風湯

      【方劑名】鎮肝熄風湯,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一兩(30克) ,生龍骨(搗碎)、生牡蛎(搗碎)、生龜甲(搗碎)、生杭芍、玄參、天冬五錢各(15克),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二錢(6克),甘草一錢半(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頭目

  • 止嗽散

      【方劑名】止嗽散,出自清·《醫學心悟》   【組成】桔梗三兩(90克)、荊芥三兩(90克)、紫菀三兩(90克)、百部三兩(90克)、白前三兩(90克)、甘草一兩(30克)、陳皮一兩五錢(45克)。   【用法】藥研細末,每次服6~9克,水煎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主治】風

  • 瀉心湯

      【方劑名】瀉心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大黃二兩(6克)、黃連一兩(3克)、黃芩一兩(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瀉火解毒,清化濕熱。   【主治】邪火內熾,迫血妄行,症見吐血衄血等;或濕熱內蘊而成黃疸,見有胸痞煩熱;或積熱上沖而致目赤且腫,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干結等。   【臨床運用】臨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149/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