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附子的鑒別方法

附子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附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因其塊根形似烏鴉頭,故名烏頭。產於四川的栽培品母根名川烏;附生於母根邊的子根,名附子。

  【藥材歷史考證】附子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本草經集注》雲:“烏頭與附子同根。”李時珍曰:“附烏頭而生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附子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參見川烏“植物形態鑒定”項的形態描述。

  【藥材性狀鑒定

  1.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刺舌。

  2.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約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而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的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3.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3mm。

  【藥材顯微鑒定】烏頭(側根)橫切面:後生皮層最外為1列黃色木栓化細胞,其余為8~9列扁縮的細胞,壁黃色,木栓化,有少數石細胞散在,內皮層細胞較小。韌皮部占大部分,細胞中含澱粉粒,散有小形篩管群;偶見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形成層環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質部通常位於形成層角隅的內側,導管略呈“V”形或放射狀排列;木薄壁組織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特征:灰黃白色。①澱粉粒極多,單粒類球形或圓多角形,少數長圓形,直徑2~20um,臍點呈點狀、十字狀、人字狀;復粒由2~7粒或更多復合而成。②後生皮層碎片少見,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勻增厚,有的呈瘤狀突人細胞腔,胞腔內含棕色物。③石細胞少見,散在,直徑約53um,紋孔明顯。④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0~48um。制附片主為含糊化澱粉粒的薄壁組織碎片。

  【藥材理化鑒定

  1.取黑順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5ml,振搖20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在231nm和274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2.取上述兩者的粗粉30g,加乙醚150ml,振搖10分鐘,加氨試液10ml,振搖30分鐘,放置1~2小時,分取醚層,蒸干,加無水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鹼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在鹼性氧化鋁薄層板上點樣品溶液6ul、對照品溶液5ul,以正己烷一醋酸乙酯(1:1)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碘化鉀碘、碘化铋鉀試液的等容混合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的色斑,應小於對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現色斑。

  【商品規格

  1.鹽附子

  一等:干貨。呈圓錐形,上部肥滿而有芽痕,下部有支根痕。表面黃白色或黑褐色,附有結晶鹽粒。體質沉重。斷面黃褐色。味鹹而麻,刺舌。每千克16個以內。無空心、腐爛。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24個以內。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每千克80個以內。間有小藥扒耳,但直徑不小於2.5cm。

  2.附片

  ①白片

  一等:干貨。為一等附子去淨外皮,縱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體。片張大,均勻。味淡。無鹽軟片、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二等附子去淨外皮,縱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張較小。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三等附子去淨外皮,縱切成厚2~3mm的薄片。片張小。

  ②熟片

  統貨:干貨。為一等附子去皮去尾,橫切成厚3~5mm的圓形厚片。片面冰糖色,油面光澤。呈半透明體。無鹽軟片、霉變。

  ③掛片

  統貨:干貨。為二、三等附子各50%去皮縱切兩瓣。片面冰糖色或褐色。油面光澤。呈半透明狀,塊瓣均勻。味淡或微帶麻辣。每500g80瓣左右。無白心、鹽軟瓣、霉變。

  ④黃片

  統貨:干貨。為一、二等附子各50%,去皮去尾,橫切成3~5mm的厚片。片面黃色,薄厚均勻。味淡。無白心、尾片、鹽軟片、霉變。

  ⑤黑順片

  統貨:干貨。為二、三等附子不去外皮,順切成2~3mm的薄片。邊片黑褐色。片面暗黃色。油面光滑。片張大小不一,薄厚均勻。味淡。無鹽軟片、霉變。

  【生境分布】參見川烏“生境分布”項的記述。

  【采集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種:

  1.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主要含氯化鎂)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淨,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約5m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面、光澤後,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烘干,習稱“黑順片”。

  3.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約3mm的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至半干,以硫黃熏白後再曬干,習稱“白附片”。

  【飲片炮制

  1.附片:黑順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藥。

  2.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干。每100kg鹽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燙法用砂燙至鼓起並微變色。

  【性能功用】辛、甘,大熱;有毒。歸心經腎經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痺痛。內服:3~15g,水煎服。孕婦禁用。不宜與貝母、半夏白及白蔹瓜蒌天花粉、犀角同用。

  【附注

  1.鹽附子置陰涼干燥處貯藏,密閉保存;黑順片及白附片置干燥處貯藏,防潮。

  2.烏頭的子根,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加工成為鹽附子及各種附片藥用,但在陝西省和華北、華東的部分地區也將其生品作為“川烏”藥用。川烏有祛風散寒、除濕鎮痛的功能;而附子有溫補回陽、強心救逆的功能。二者同為烏頭的子根,但各自加工炮制方法不同。附子在特殊的炮制過程中,化學成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主要是雙酯類生物鹼水解成毒性較小的單酯類鹼,同時出現具有強心作用的活性成分。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