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桃仁的鑒別方法

桃仁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桃仁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ea L.[PrunLuS persiea(L.)Batsch]或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de Vos ex Henry[Prunud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種子。李時珍釋其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其仁(種子)入藥,故名桃仁。

  【藥材歷史考證】桃仁,原名桃核人。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今處處有,京口者亦好,當取解核種之為佳。又有山桃,其人不堪用。”《本草圖經》曰:“今處處皆有之,京東、陝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藥中不可用之。當以一生者為佳。七月采核,破之取人,陰干。”並附有“桃核人”一圖。《本草衍義》曰:“山中一種正是月令中桃始華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人。……入藥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桃品甚多,易於栽種,且早結實。……惟山中毛桃,……小而多毛,核粘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人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余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載圖文考證,未經嫁接的桃Amygdalus perisica L.與野生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C.de Vos ex Henty的干燥成熟種子均為傳統藥用桃仁。

  【植物形態鑒定

  1.桃:落葉喬木,高3~8米;小枝細長,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具腺體;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短柔毛或無毛,葉側脈不達葉緣,在葉邊結合成網狀。花單生,先葉開放,直徑2.5~3.5厘米;花梗極短;萼筒鐘形,萼片5,外被短柔毛;花瓣5,長圓狀橢圓形或寬倒卵形,粉紅色或白色;雄蕊20~30;子房1室。核果近球形或卵形,外面常密被短柔毛,直徑5~7厘米或更大,果肉厚而多汁;核橢圓形或近圓形,兩側扁平,頂端漸尖,表面具縱橫溝紋和孔穴。花期3~4月,果期8~9月。

  2.山桃:與桃主要區別特征:葉片卵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下面無毛;萼片外面無毛;果實近球形,果肉薄而干燥,核近球形,兩側不壓扁,頂端圓鈍。花期3~4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

  1.桃:呈扁長卵形,長12~18毫米,寬8~12毫米,厚2~4毫米。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密布顆粒狀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鈍圓稍偏斜,邊緣較薄。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而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分散出多數縱向維管束。種皮薄,子葉2,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

  2.山桃:呈類卵圓形,較小而肥厚,長約9毫米,寬約7毫米,厚約5毫米。

  【藥材顯微鑒定

  1.桃:種皮粉末(或解離)片:石細胞黃色或黃棕色,側面觀貝殼形、盔帽形、弓形或橢圓形,高54~153微米,底部寬約至180微米,壁一邊較厚,層紋細密;表面觀類圓形、圓多角形或類方形,底部壁上紋孔大而較密。

  2.山桃:種皮粉末(或解離)片:石細胞淡黃色、橙黃色或橙紅色,側面觀貝殼形、矩圓形、橢圓形或長條形,高81~198~279微米,寬約至128~198微米;表面觀類圓形、類六角形、長多角形或類方形,底部壁厚薄不勻,紋孔較小。

  【生境分布】桃原產我國,現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山桃生於山坡山谷溝底或荒野疏林及灌叢內;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雲南、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8~9月摘下成熟果實,除去果肉,擊破果核,取出種子,曬干。

  【飲片炮制

  1.桃仁: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燀桃仁:取淨桃仁,照燀法去皮。用時搗碎。

  3.炒桃仁:取焯桃仁,照清炒法炒至黃色。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苦、甘,平。歸心經肝經大腸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跌打損傷,腸燥便秘。內服:4.5~9克,水煎服。孕婦及血枯經閉者慎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