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方劑 >> 強心名方陽和湯

強心名方陽和湯

陽和湯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是體現王洪緒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的代表方劑之一。

  清代名醫王洪緒在前人的基礎上,編著了《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並創立了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同時,將家傳秘方陽和湯、醒消丸、小金丹、犀黃丸等公諸於世。直到今天,這些方劑都還在臨床上廣泛運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陽和湯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是體現王洪緒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的代表方劑之一。

  方藥:熟地黃30克,麻黃1.5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炒後研細)6克,肉桂3克,生甘草3克,炮姜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開腠理,解凝滯,行氣血。

  主治:骨槽風、流注、脫骨疽、鶴膝風、乳癌、結核、石疽、貼骨疽,以及一切陰疽等證(見注解)。

  不管是在理論方面,還是臨床實踐上,陽和湯在中醫治療陰疽證方面都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此之前,中醫治療癰疽多重視以病灶部位所歸屬的經脈論治。而王洪緒根據祖傳經驗,一反常規,不光以部位命名,而且以癰疽的陰陽、寒熱、虛實性質來辨證施治。他認為“藥不對證,枉死者多”。而紅腫稱癰,癰多發於六腑,為陽實之證,是因氣血熱而導致毒滯;白陷則稱疽,疽好發於五髒,為陰虛之證,是因氣血寒而致毒凝。治療上,如果將癰疽混而治之,則是不對的,必須根據陰虛、陽實分開治療。而陽和湯正是治療陰疽的代表方劑。

  該方主要具有滋補精血、散寒解凝、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功能。方中麻黃,味辛性溫,可開腠理;炮姜、肉桂,辛熱,可解除寒凝;白芥子能祛皮裡膜外之痰(編者注:並非吐痰的“痰”,而是一種體液);熟地黃、鹿角膠能溫補精血;甘草可解毒、調和諸藥。

  在王洪緒看來,陰毒之證是由於氣血虛寒,毒痰凝滯所致。毒若發至五髒,就是所說的陰疽。如果治療中不能充分溫通經脈以解散寒凝,或者不能溫補氣血,那就不能完全化除毒腫。有人曾問:“麻黃、肉桂、炮姜都是‘發’藥,冬日服用還好,那要是在夏天呢?"王洪緒對此的解答是,方中如果沒有麻黃就不能開其腠理,沒有肉桂、炮姜就不能解去凝結,而且即使在酷暑,這三味藥也不能缺其中任何一種。

  另外,方中最神奇的一點在於,它合理利用了各種藥物的相互作用,使“麻黃得熟地不發表,熟地得麻黃不凝滯”,互相之間起到了揚長避短的協同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已經證實,陽和湯能強心利尿,增加冠脈流量,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白細胞,並有激素樣作用,還可保肝,利膽,抑菌,抗甲狀腺功能亢進及調節性腺功能。由於它具有多種作用,使它的臨床應用遠遠超出《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所述的治療范圍。據臨床資料報道,目前以本方加減治療的中西醫病種達40多種,涉及到內、外、骨傷、婦、五官、腫瘤、內分泌等科,除了治療下颌骨骨髓炎、肢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末梢神經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外,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慢性支氣管炎、病態窦房結綜合症、心律失常、凍傷、乳腺炎、咳喘、痛經等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隨著陽和湯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如何正確理解該方的功能、主治,對於提高陽和湯的臨床療效,更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凡屬血虛寒凝,而致經脈不通,氣血不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種病症均是陽和湯的治療范圍。臨床上這類患者應該具備虛、寒、痛這三方面的表現。該方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運用。

  注解

  骨槽風:即下颌骨骨髓炎。

  流注:即肢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

  脫骨疽:即血栓栓塞性脈管炎。

  鶴膝風:即類風濕性關節炎。

  石疽:即骨淋巴瘤。

  貼骨疽:即骨癌。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