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方劑 >> 化濕和胃道藿香

化濕和胃道藿香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藿香具有化濕、解暑、止嘔的功能。主治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胸悶腹脹、脾胃氣滯、食欲不振、口臭等。外用治手、足癬。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藿香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對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癬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中醫認為濕邪屬陰邪,是六淫之一,其特點表現為重濁而粘膩,人為濕邪所困則氣血運行受阻,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藿香是知名的芳香化濕藥,它的應用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本草述》、《本草再新》、《名醫別錄》等書中均有記載。

  藿香又名野藿香、排香草、大葉薄荷。分布遍及全國各地的山坡、路旁。藥材有土藿香與廣藿香之分,為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植物。其嫩莖葉為野味之佳品。

  土藿香又稱鮮藿香、川藿香,主產於四川、江蘇、浙江等省,其他地區也有出產,有野生或栽培,用種子繁殖,一年即可開花結穗。廣藿香原產國外,是由南洋華僑帶入我國,在廣東栽培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特點為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故又名枝香。上述二者作為藿香藥用均已有很長歷史(土藿香在宋代以前已做藥用)。然而習慣上,人們認為廣藿香品質較好。

  廣藿香中,產於廣州郊區者名“石牌藿香”,產於廣東高要地區者稱“高要藿香”,產於廣東湛江者稱“湛江藿香”,這些品種高約30~90厘米,以莖堅實、葉少、氣味香濃者為佳。

  藿香嫩莖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等。全草含藿香素、藿香苷、異藿香苷及揮發油等。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藿香具有化濕、解暑、止嘔的功能。主治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胸悶腹脹、脾胃氣滯、食欲不振、口臭等。外用治手、足癬。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藿香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對常見的致病性皮膚癬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藥膳3例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為嫩莖葉,可涼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采集藿香後用開水焯,然後曬干貯存,待到冬季泡發再吃,美味絲毫不減。

  涼拌藿香將藿香嫩葉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干水分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醬油、麻油,拌勻即可食用。具有化濕和胃的功能。

  藿香姜棗飲先將藿香葉、姜片、紅棗分別洗淨;鍋內放適量水,投入姜片、紅棗煮20分鐘,加入藿香葉繼續煮10分鐘,加白糖攪勻即成。此飲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嘔吐、胸脘痞悶、食欲不佳等症狀。

  藿香粥將藿香葉洗淨,煎汁待用;鍋內加適量水,放粳米煮成粥,加入藿香汁再煮至沸,放入白糖攪勻即成。此粥適用於治療脾胃氣逆、心腹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病症。

  另外以藿香為主料做成的“炸藿香”,“藿香炒雞蛋”等都是人們所喜愛的菜肴。

  常用藥方5例

  治療急性胃腸炎因過食生冷或不潔食物引起上腹脹悶、發熱、疲倦、嘔吐、腹瀉,舌苔厚膩、脈濡緩者,可配陳皮、厚樸、蒼術,加強理氣除濕。處方如金不換正氣散:藿香、厚樸、陳皮各6克,清半夏、蒼術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治療感冒廣藿香常用於治療感冒並兼有胃腸症狀者(如腹痛、嘔吐、腹瀉),常配半夏、蘇葉等止嘔,厚樸止瀉,白芷解表。處方如藿香正氣丸(膠囊)。

  治療癬病 本品單用有效,或配以大黃、黃精、皂礬為末,醋浸1周後去渣,將患部放入藥液中浸泡,每次30分鐘,可治療手癬、腳癬。

  治療口臭以藿香洗淨後煎湯取汁,頻頻含漱,能香口去臭。

  治療中暑中暑而有發熱、煩渴、惡心嘔吐者,可用藿香(鮮藿香葉更好)配連翹、半夏以清暑、散熱、止嘔,處方如藿香連翹飲:藿香、連翹、制半夏各6克,陳皮3克,水煎服。

  藿香屬於芳香化濕藥,中醫理論中又有寒濕、濕熱之分,因此,在使用芳香化濕藥時要合理配伍。寒濕者配伍溫裡藥,濕熱者配伍清熱燥濕藥,這就是中醫強調的“辨證用藥”。由於芳香化濕藥多屬辛溫香燥之品,容易耗氣傷陰,因此陰虛、氣虛體質者要慎用。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