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白附子的鑒別方法

白附子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白附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因其葉片幼時內卷如獨角狀,似“小荷剛露尖尖角”,故名獨角蓮。又因其藥材形狀、功效似附子而色白,故名白附子。

  【藥材歷史考證】白附子的始載本草《名醫別錄》雲:“生蜀郡,三月采。”因無形態描述,其植物來源很難考定。《本草經集注》雲:“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絕。俗無復真者,今人乃作之獻用。”由此可見,《名醫別錄》所載白附子已采絕,不復存在。以下《新修本草》所述也證明了這一點。

  《新修本草》雲:“今出涼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經》(指《名醫別錄》)出蜀郡,今不復有。涼州者生沙中,獨莖似鼠尾草,葉生穗間。”《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葉細周匝,生於穗間,出砂碛下濕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以上二文合並成“恭日”,可見,李時珍在此也認為《蜀本草》所引“圖經雲”是指《新修本草圖經》雲。

  《本草綱目》曰:“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干者皺文有節。”根據以上《新修本草》、《本草綱目》所述白附子考證,均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藥材稱關白附,應與本品區別使用。本品為現代從民間新發掘出的中藥白附子新興品種。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塊莖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有6~8條環狀節,被暗褐色小鱗片。葉基生,通常1~2年生的具1葉,3~4年生的具3~4葉,葉與花序同時抽出,葉柄圓柱形,長約60cm,密生紫色斑點,中部以下具葉鞘;葉片幼時內卷如獨角狀,後即展開,箭形,長15~45cm,寬9~25cm,先端漸尖,基部箭狀,一級側脈7~8對,集合脈與邊緣相距5~6mm。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柄長15cm;佛焰苞紫色,筒部長約6cm,檐部卵形,長達15cm;肉穗花序長達14cm,雌花序長約3cm;中性花序下部中性花棒狀,中、上部中性花鑽形;雄花序長約2cm,花序頂端的附屬器長2~6cm,棒狀;雄花的雄蕊1~3枚;雌花的子房圓柱形,胚珠2。漿果成熟時紅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內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較大,常環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胞隨處可見,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胞含眾多澱粉粒。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12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為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環紋導管直徑9~45μm。

  【藥材理化鑒定

  【生境分布】生於荒地、山坡、水溝旁。為我國特有種。分布於遼寧、吉林、河北、陝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山東、四川至西藏等省區。遼寧、吉林、廣東、廣西等省區有栽培。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曬干。

  【飲片炮制

  1.生白附子:除去雜質。

  2.制白附子:取淨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粘沫,換水後加白礬(每白附子100kg,用白礬2kg),泡一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干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千,切厚片,干燥。

  每白附子100kg,用生姜、白礬各12.5kg。

  【飲片鑒別】本品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周邊淡棕色,切面黃色,角質。味淡,微有麻舌感。

  【性能功用】辛,溫;有毒。歸胃經肝經。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喉痺咽痛,破傷風症;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傷。內服:一般炮制後用,3~6g,水煎服。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孕婦慎用。生品內服宜慎。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