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黃芩的鑒別方法

黃芩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黃芩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藥材歷史考證】黃芩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雲:“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名醫別錄》雲:“生秭歸川谷及冤句。”秭歸,即今湖北秭歸縣。冤句即今山東菏澤縣。《本草經集注》雲:“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彭城即今江蘇銅山縣。郁州即今江蘇灌雲縣。《新修本草》雲:“葉細長,兩葉相對,作叢生;亦有獨莖者。”《本草圖經》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干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黃,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本草綱目》曰:“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所用黃芩原植物與現今所用黃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圓錐形,粗壯,斷面鮮黃色。莖四稜形,高30~120cm,自基部分枝多而細,基部稍木化。葉對生,近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mm,寬3~12mm,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密被下陷的腺點。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花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花冠紫色、紫紅色至藍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狀,下唇寬,花冠管細,基部明顯膝曲;雄蕊4,稍露出,藥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4深裂,具極短子房柄,生於環狀花盤上,花柱基生,先端2淺裂。小堅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包圍於增大的宿萼中。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氣微,味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黃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梭形,長60~250μm,直徑9~33μm,壁厚,孔溝細。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壁較厚或甚厚。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網紋導管多見,直徑24~72μm。木纖維多碎斷,直徑約12μm,有稀疏斜紋孔。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15分鐘,濾過。取濾液Iml,加醋酸鉛試液2~3滴,即生成橘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草坡地或荒地上。分布於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山東、四川等省區。江蘇有栽培。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干。

  【飲片炮制

  1.黃芩: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曬)。

  2.酒黃芩:取黃芩片,照酒炙法炒干。

  【飲片鑒別

  1.黃芩: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

  2.酒黃芩: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黃棕色,呈放射狀紋理,略帶焦斑,中間部分有的呈棕色。

  【性能功用】苦,寒。歸肺經膽經脾經大腸經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內服:3~9g。水煎服。

  【附注

  1.置通風干燥處貯藏。

  2.《中華本草》引《本草綱目》載:“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即今所謂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漏引其“外黃內黑”;“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錯漏13字之多。由此可見,《中華本草》引用古文獻不規范,讀者須加以注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