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蒲公英的鑒別方法

蒲公英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蒲公英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或華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的干燥全草。《醫學入門》曰:“蒲公用此草治癰腫得效,故名。”其葉布地,四散而生,莖直立如丁,花黃色,故又名地丁、黃花地丁。

  【藥材歷史考證】蒲公英原名蒲公草,其始載本草《新修本草》雲:“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本草圖經》雲:“蒲公草,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平澤田園中皆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斷其莖有白汁出,人亦啖之。俗呼為蒲公英。”並有附圖。《本草衍義》曰:“蒲公草,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亦有者,蓋因風而來也。”《本草綱目》雲:“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蒲公英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

  1.蒲公英: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富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軟毛。直根深長,單一或分枝,外皮黃褐色。葉基生,呈蓮座狀;葉片矩圓狀倒披針形或匙形,長5~15cm,寬1~5.5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下延呈葉柄狀,柄基部兩側擴大呈鞘狀,邊緣淺裂或呈不規則的羽狀分裂,裂片牙齒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裂片間有細小鋸齒,被白色蛛絲狀毛。花葶數個,比葉片長或稍短,上部密被白色蛛絲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總苞片多層,淡綠色,外面數層較短,卵狀披針形,長6~8mm,先端有小角狀突起,內面一層線狀披針形,長12~18 mm,先端有小角狀突起,邊緣膜質,具蛛絲狀毛;花托平坦;花全為舌狀花,黃色,兩性;花冠先端平截,5齒裂;雄蕊5,花絲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紡錘形,長4~5mm,具縱稜,頂端具長8~10mm的喙;冠毛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2.華蒲公英與蒲公英主要區別特征:葉片邊緣具規則的齒裂或全緣。總苞片先端無角狀突起。瘦果喙長4~5.5mm。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皺縮卷曲的團塊。根呈圓錐形,多彎曲,長3~7cm;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綠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花莖1至數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內面一層較長,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表面角質紋理明顯或稀疏可見。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3~9細胞,直徑17~34μm,頂端細胞甚長,皺縮呈鞭狀或脫落。下表皮氣孔較多,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6個,葉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結晶。葉脈旁可見乳汁管。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棕色。韌皮部寬廣,乳管群斷續排列成數輪。形成層成環。木質部較小,射線不明顯;導管較大,散列。薄壁細胞含菊糖。

  【生境分布】蒲公英生於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間;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華蒲公英生於稍潮濕的鹽鹼地或原野上;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新疆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采挖,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干。

  【性能功用】苦、甘,寒。歸肝經胃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於療瘡腫毒,乳癰,瘰疬,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內服:9~15g;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