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知母

知母

知母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知母 zhimu

  【別名】羊胡子根、蒜辮子草、昌支、地參、淮知母。

  【英文名】Anemarrhenae Rhizoma。

  【來源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肥厚,橫走,殘留許多黃褐色纖維狀的舊葉殘基,下部生有多數肉質須根。葉基生,線形,長20~70厘米,寬3~7毫米,基部常擴大成鞘狀,上面淡綠色,下面深綠色,質稍硬。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100厘米或更長,其上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6朵成一簇,散生在花序軸上,排列成長穗狀;花黃白色或淡紫色,具短梗,多夜間開放,有香氣;花被片6,2輪,長圓形,長6~8毫米,寬1~1.5毫米,外輪具紫色脈紋,內輪淡黃色;雄蕊3枚,著生於內輪花被片中央,花藥黃色;子房長卵形,3室。蒴果長圓形,具6條縱稜,3室,每室含種子1~2。種子黑色,長三稜形,兩側有翼。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生於向陽山坡、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帶。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慣稱“毛知母”;鮮時剝去或刮去外皮曬干者習稱“知母肉”(光知母)。

  【藥材性狀】毛知母: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厘米,直徑0.8~1.5厘米,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粘性。知母肉: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黃白色;有的殘留少數毛須狀葉基及凹點狀根痕。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甘。歸肺經胃經腎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藥理研究】藥理研究認為,有解熱、鎮痛、消炎和利尿作用;抑制Na+-K+-ATP酶的活性;調節腎上腺素能和膽鹼能神經系統;能延緩肝細胞對皮質醇的分解代謝;降低血糖;可抗血小板聚集;抗病原微生物;能延長環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具有利膽、免疫抑制等作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芒果苷、知母皂苷A-Ⅰ、知母皂苷A-Ⅱ、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A-Ⅳ、知母皂苷B-Ⅰ、知母皂苷B-Ⅱ,知母多糖A、知母多糖B、知母多糖C、知母多糖D、扁柏樹脂酚、β-谷固醇、知母雙糖等。尚含膽鹼、煙酸、泛酸以及芒果苷。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傷寒胃中有熱,心覺懊惱,六脈洪數,或大便下血:知母6克,黃芩6克,甘草3克。水煎熱服。(《扁鵲心書》知母黃芩湯)

  ②治肺痨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知母(炒)、貝母(炒)等分。為末服。(《醫方集解》二母散)

  ③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產,腹中痛:知母60克,研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不計時候,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知母丸)

  ④治夢洩遺精:知母30克,黃柏(去皮)30克,滑石90克。上為末,白水和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普濟方》斬夢丹)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