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荔枝核的鑒別方法

荔枝核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荔枝核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種子。荔,由劙字演化而來。本植物果蒂牢固,不易摘取,必須用刀劙斷其枝(果梗),方可采得,故名。

  【藥材歷史考證】荔枝的始載本草為《食療本草》。《本草拾遺》引《廣志》曰:“荔枝冬青,實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脂,甘而多汁,美極,益人也。”《開寶本草》曰:“生嶺南及巴中。其樹高一二丈。葉青陰,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殼朱若紅羅紋,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本草圖經》曰:“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扶南記》雲: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耳。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於合抱,頗類桂木、冬青之屬。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木性至堅勁。……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纓。實如松花之初生者。殼若羅文,初青漸紅。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並附有“荔枝”圖。荔枝核的始載本草《本草衍義》曰:“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荔枝核及荔枝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高達10m左右。小枝圓柱形,褐紅色,密生白色皮孔。偶數羽狀復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cm或更長;小葉2~4對,小葉柄長7~8mm;小葉片近革質,通常為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頂端尖,全緣,兩面無毛,側脈纖細。花單性,雌雄同株,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多分枝,花梗長2~4mm;花萼杯狀,被金黃色短絨毛;雄蕊通常5~8,花絲長2~4mm;子房密生小瘤體和硬毛。果實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3.5cm,果皮近革質,較薄,表面有瘤狀突起,成熟時通常暗紅色或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之間,果期夏季。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長15~22mm,直徑10~15mm。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子葉2,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苦、澀。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棕黃色。鑲嵌層細胞黃棕色,呈長條形,由數個細胞為一組,作不規則方向嵌列。星狀細胞淡棕色,呈不規則星狀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鈍圓,細胞間隙大,壁薄。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呈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長圓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葉細胞呈類圓形或類圓狀多角形,充滿澱粉粒,並可見棕色油細胞。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呈藍綠色。(檢查鞣質)

  2.取本品粉末進行泡沫試驗及溶血試驗,均呈陰性。

  【生境分布】生於熱帶森林中。分布於海南和雲南。廣東、福建、廣西、台灣、雲南、四川等省區有栽培。

  【采集加工】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

  1.荔枝核:除去雜質,洗淨,干燥。用時搗碎。

  2.鹽荔枝核:取淨荔枝核,搗碎後照鹽水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甘、微苦,溫。歸肝經腎經。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用於寒疝腹痛,睾丸腫痛。內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於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