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微波具有穿透力強、選擇性好、加熱效率高等特點,但是用微波爐煎中藥合適嗎?專家提醒:煎中藥最好不要用微波爐。原因有三:1.藥材變性微波爐的加熱原理是通過微波作用於食物,使其內部分子產生震動而產熱的。用微波爐煎中藥時,藥材內部分子震動產熱的過程中,使藥材分子發生破壞變質,失去原有效能。2.煎煮方法各異中藥的質地、性質往往有顯著差異,因此,煎煮
煎煮中藥的必需品就是水,那麼煎煮中藥是到底放多少水最合適呢?專家提示,加水量的多少,應該根據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療藥量等等而定,為大家介紹3種加水方法,供大家選擇。1.傳統加水法:你可以將中藥置於砂鍋內,用手將藥攤平,然後加入高出藥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這種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確度稍差。2.量器加水法:你可以采用
不少阿公阿婆去中醫院看病也不忘纏著醫生追問如何熬藥,煎煮中藥要不要蓋蓋子?問題看似簡單卻講究多多,其實加蓋與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要使中藥切片煎透,讓藥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藥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這樣可使含藥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在蓋內凝集,變成水珠滴回藥
現代中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後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並在胃內壁產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盡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秘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後,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應該“熱服”。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
服用中藥應根據不同的病情、病位、病性和藥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一天服用三次一般在早中晚服用為佳。服用時間和方法你可以根據下面的情況選擇:服藥時間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
熬制和煎服中藥也是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項的,中醫專家指出下面的4不宜就是服用中藥需注意的事項。1 不宜藏冰箱中藥長時間藏在冰箱裡,各種細菌容易侵入藥材內,而且容易使藥物受潮,破壞藥性。2 不宜煎前洗有些中藥成分中含有糖和甙類物質,溶於水,如果在煎煮前用水洗,會使藥材中的部分有效成分流失。3 不宜用開水煎用開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飲片時,生藥的外層組織細胞驟
病人請中醫看病後,吃的多數是中藥湯劑,湯劑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中藥煎前沸水泡,既縮短煎煮時間,又指望中藥有效成分盡多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可真正面對這一碗“苦水”時,多數人還是會犯愁怎麼喝下去。其實,下面三招可以讓中藥喝起來不那麼苦。1.放涼。37攝氏度時舌頭的味覺最敏感,隨著食物溫度降低,味覺會逐漸減弱。因此,第一步就是在室溫下把藥湯放涼至25攝氏度左右。但要注意,藥湯太涼會傷及脾胃。2.用吸管。舌頭上感受苦
中藥湯劑服用時間會影響藥物的療效,選擇合適的時間服藥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藥物需空腹服用。下面尋醫問藥中醫小編給你介紹一下,最適合早晨空腹吃的三類中藥:空腹服用的藥物要求在飯前至少一小時服用,並且盡量在早上空腹時服用,空腹時因為胃及十二指腸內沒有食物,藥物可以避免與食物混合,迅速進入腸中,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這部分藥物包括以下3類:補益類藥物:如四物
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功效的綠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睐。綠豆的吃法較多,其中綠豆湯是男女老幼皆宜的夏季清涼飲料,然而民間有“吃中藥不能吃綠豆,以免解藥”的說法,於是那些正在服用中藥的朋友便對綠豆敬而遠之了。那麼“綠豆解藥”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其實,綠豆本身也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消
“冬病夏治”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一個原則,因而夏季喝中藥的人又逐漸多了起來,但是專家指出夏季喝中藥在泡中藥的時候要注意泡藥材別超半小時。在煎煮前浸泡藥材有利於其有效成分溶出,藥效更佳。“但要注意,不同類藥材浸泡時間不同。”專家指出,紅花、魚腥草等花草類藥材,浸泡15—20分鐘即可。浙貝母、淮山
中藥的煎煮對藥效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煎煮的方法不正確,所服用的中藥就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為大家介紹煎煮中藥時需要格外注意的三點事項。細節一:手別碰藥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著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裝。把藥放進煎藥容器時,許多人的手會碰到中藥,殊不知,這個動作有時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如果此時手上塗過護手霜或帶有
“藥熬好了,快趁熱喝了吧。”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其實,中藥未必都要趁熱喝。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
很多患者會選擇將所有的中藥一次在醫院或藥店代煎,然後將煎好的藥湯保存在冰箱裡。那麼,代煎中藥在冰箱裡到底能保存多久?各家醫院和藥店在密封真空包裝袋上提示的藥液保存時間不盡相同。曾經有這樣的研究,將不同方劑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存放,通過觀察藥汁的變質程度,分別記錄臭氣、混濁、生霉及酸度等測定項目。結果發現,溫度越高藥液變質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裡,室溫在
我們都知道吸煙會成瘾,你知道吃藥也會上瘾麼?為大家介紹吃後容易上瘾的藥物。番瀉葉:是中草藥中的瀉下藥。有報道:21例患者日服或間隔一定時間服番瀉葉5~9克,以開水沖泡服,服藥時間最長者11年,最短者6個月,所致依賴性戒斷症狀主要表現為:全身疼痛、焦慮不安、失眠厭食、呼吸加快、嘔吐、腹痛等。牛黃解毒片:一例慢性扁桃體炎患者,口服牛黃解毒片每次兩片,每
很多人對中藥用法不太了解,在中藥用藥方面存在很多錯誤。中藥用藥出現錯誤後,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導致某些疾病發生。那麼常見的中藥用藥錯誤有哪些?比如煎藥錯誤、服藥錯誤等等。一、藏入冰箱。有些人認為中藥藏在冰箱內可以長期保存,於是常把一些貴重的藥材,如人參、天麻、鹿茸等放入冰箱保存。其實這一做法並不科學。由於中藥存放在冰箱內與其他食物混放,時間一久,不但
夏季天氣濕熱容易讓人上火,為了瀉火解毒,緩解症狀,大家經常服用一些牛黃解毒片,專家提醒,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需警惕身體“砷中毒”。牛黃解毒片中含有的雄黃,其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含砷約75%、硫24.9%,遇熱易分解氧化,變成有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我們俗稱的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另外
阿膠是一種傳統的補血用藥,自古就是很好的補品,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養血、安胎的功效。專家提示,濫用阿膠也會出現副作用,以下人群不適宜吃阿膠進補。1、愛上火的人,比如心火、肝火、肺火,甚至陰虛有火的人,如果只用阿膠,還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呢,火會越來越大。2、體內濕邪重的人:可表現為口干口苦口黏、乏力、頭暈或者頭迷糊、肚子脹、大便不好,最重要
中醫師開中藥通常一次要開4—7天的藥量,很多患者會選擇將所有的中藥一次在醫院或藥店代煎,然後將煎好的藥湯保存在冰箱裡。那麼,代煎中藥在冰箱裡到底能保存多久?首先,我們要了解代煎中藥湯劑的包裝形式。目前代煎的中藥湯劑最常見的包裝是真空密封包裝,其次也可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我們發現,各家醫院和藥店在密封真空包裝袋上提示的藥液保存時間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在懷胎十月之後平安的產下健康的寶寶,但是萬事皆有意外情況,對有流產或早產跡象的孕婦,醫生常常會建議孕婦使用安胎藥。為大家介紹幾類常見的安胎中藥了。一、理氣安胎中藥孕婦往往因為滯氣導致胎動不安,紫蘇能行氣寬中安胎,砂仁行氣和中、止嘔安胎。砂仁、紫蘇配上伍陳皮、伍白術等幾類常見的安胎中藥可用於妊娠期風寒感冒以及中徐氣滯、脾胃氣滯等引發的
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但是中藥也並非就是完全無毒的,同時服用過程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多注意事項。一:如何避免中成藥的毒副作用“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們在尋找和識別食物的過程中,誤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藥,在毒性反應後,卻治好了某些病痛,這樣就發現了中藥。
中藥副作用較小,所以現代很多人習慣看中醫治病,吃中藥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很多患者會選擇將所有的中藥一次在醫院或藥店代煎,然後將煎好的藥湯保存在冰箱裡。那麼,代煎中藥在冰箱裡到底能保存多久?首先,我們要了解代煎中藥湯劑的包裝形式。目前代煎的中藥湯劑最常見的包裝是真空密封包裝,其次也可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我們發現,各家醫院和藥店在密封真空包裝袋上
前些日子寶寶便秘,大夫給孩子開了點中藥,說在為孩子喝藥的時候可以給加點白糖做藥引子一起到矯味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說是中藥的藥引子。中藥處方講究“藥引”,據歷代文獻資料記載,藥引具有引經作用,增強療效作用、解毒作用、護胃作用、矯味作用。下面介紹中藥都用哪些藥引子。食鹽鹹、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
游戲人第一次煎中藥就熬糊了,那麼中藥熬糊了還能喝嗎?哪些中藥容易熬糊?中醫指出,中藥熬糊了如果繼續服用,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中草藥熬糊了,特別是碳化後,其藥性會發生變化,有的還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繼續服用,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比如,荊芥有解表、散風、透疹等作用,煎得太久其有效成分就會揮發掉
代煎中藥為人們帶來方便,可有時用熱水浸泡後喝下會覺得肚子冷痛不舒服,中醫指出,代煎中藥要注意“暖口”。這可能是因為藥不夠“暖口”。首先,中藥根據藥性可分為寒、熱、溫、涼,寒涼藥刺激脾胃,大量或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胃寒,表現出腹痛怕冷喜暖、腸鳴腹瀉等。其次,藥湯不夠“暖口”也會傷及脾
有些人服用中藥湯藥為何會嘔吐?這是因為中藥方劑是由多種中藥配伍組成的,每種中藥都具有苦、辛、酸、麻、鹹、澀等不同的味道,所煎出來的煎劑將這些味道匯集到一起就會形成難以下咽的氣味。特別是一些味覺神經敏感的病人,很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藥、湯藥而帶來的嘔吐現象?一是采用小量頻服法。即先讓病人服一小口試探,若吐就讓其吐出,如此兩
良藥苦口,這句老話大家都知道,不少人因為怕苦,所以在喝湯藥前都愛往裡放很多糖。很多媽媽給孩子煎煮中藥時,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鬧鬧不願意喝,也會在湯藥裡放很多白糖。其實,中藥不能“甜蜜蜜”。專家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圍,凡是舌苔厚膩者,或腹脹中滿、濕熱內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濕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疾病雪上加霜
發散風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藥熬好了,快趁熱喝了吧”—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對病人說這句話。中藥煎好後需要趁熱喝嗎?其實,中藥未必都要趁熱喝。對於某些患者和疾病而言,中藥藥汁的溫度可以靈活掌握。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同,這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在服藥前一定要問清醫生或藥師,相信如果能夠正確煎煮及服用方法,就能真正發揮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中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樣一張藥方,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療的適應證和效果就不一樣,一個病即便辨證再准確,用藥再恰當,如果煎、服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療效。所以,始終奉勸病員,中藥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