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藥膳 >> 涼茶是如何誕生的——三因制宜

涼茶是如何誕生的——三因制宜

喝涼茶,千百年來成了廣東人生活的一部分,涼茶與廣東人之間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涼茶從遠古風塵僕僕一路走來,如何在今天變成了民族瑰寶?成了炙手可熱的文化遺產?這看似尋常卻又神秘的液體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是怎樣一種關系?它到底蘊含著多少文化和歷史信息?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樸素的諺語透射出的其實就是中醫藥學“天人相應”的觀念。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之《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還指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廣東涼茶顯然是嶺南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研究、總結出的“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預防保健飲料。

  當我們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或各類中醫藥詞典,我們沒有找到涼茶的概念或解釋。但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街頭還是在偏遠的鄉村阡陌,每一個廣東人對涼茶都有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理解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原汁原味的底層生活,來自嶺南大地天人相應的自然選擇,來自那找不到頭的涼茶歷史。

  廣東地處五嶺以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及大庾嶺組成,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地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山脈,也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五嶺之南,古時為百越之地,也是中原人稱蠻夷戎狄的“南蠻”之地,多瘴氣,傳說染者無有不死。公元前110年,淮南王劉安谏漢武帝遠征嶺南時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公元820年,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貶潮州上表時說:“州(即潮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正是由於“嶺南地卑而濕”,氣候炎熱,冬暖夏長,且珠江三角洲平原為石灰溶巖豐富的地區,水質含鈣鹽較多,偏於燥熱。因此歷代醫家認為嶺南*質易受濕熱影響而發病,出現“上火”症狀,比如: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常見火熱病症。於是,尋求解決上火症狀成了廣東涼茶產生的主要原因。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