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名稱 >> 白蔹

白蔹

白蔹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白蔹 bai lian

  【別名】山葡萄秧、野番薯、鵝搶蛋、見腫消。

  【英文名】Ampelopsis Radix。

  【來源】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 Makino.的塊根。

  【植物形態】木質籐本。塊根矩圓形,數個聚生,外皮紅棕色,內面白色或淺紅棕色。莖多分枝,帶淡紫色,散生點狀皮孔,卷須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小葉3~5,常羽狀分裂,裂片卵形,先端漸尖,邊緣疏生粗鋸齒,基部楔形,葉軸有闊翅;葉柄帶淡紫色。聚傘花序與葉對生,序梗細長而纏繞;花小,萼片5,不明顯;花瓣5,淡黃色;雄蕊5枚,與花瓣對生,花絲短;花盤杯狀,邊緣稍分裂;子房2室,花柱甚短。漿果圓球形或腎形,熟時藍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生於山野、路旁雜草叢中。分布於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

  【藥材性狀】縱瓣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厘米,直徑1~2厘米。切而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一突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卵圓形,長2.5~5厘米,寬2~3厘米。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歸心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水煎服;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細粉外敷。用治癰疽發背、疔瘡、瘰疬、水火燙傷等。

  【藥理研究】為外科常用中藥,歷代皆用治瘡瘍、疖腫等,以外用效果較好,近年來化學及藥理方面的研究報道表明,水浸劑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表面癬菌等有抑制作用。另有報道,提取物醋酸乙酯可溶部分,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酒石酸、延胡索酸、槲皮素、白藜蘆醇、大黃素、α-菠固醇、原兒茶酸、鞣質、黃酮苷、葡萄糖等。另含粘液質、澱粉。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孕婦慎服。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配伍藥方】①治燙火灼爛:白蔹末敷之。(《備急方》)

  ②治諸物哽咽:白蔹、白芷等分。為末,水服6克。(《聖惠方》)

  ③治濕熱白帶:白蔹、蒼術各6克。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白糖水送下。(《全國中草藥匯編》)

  ④治腹股溝疝:白蔹30克,水煎加白糖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瘡口不斂:白蔹、白及絡石籐各15克,取干者。為細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蔹散)


  • 上一頁:
  • 下一頁:
  •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