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材種植 >> 附子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附子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附子是我國著名中藥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的功能。因栽培歷史悠久,加工技術精湛而享譽國內外。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liDebx的子根加工品。主產四川江油、彰明、平武、綿陽等地。20世紀70年代全國有10余個省區引種栽培,因質量差,產量少,近多未栽培。

  【生長環境】烏頭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怕高溫、高濕。多栽培於向陽、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通過栽培至第2年其子根即為附子。

  【種植技術

  1、種根來源:附子來源於烏頭,用烏頭塊根繁殖,其種根產於四川安縣、綿竹、青川、平武、彰明、江油等縣,土名叫“烏藥”。烏藥野生於山坡隙地或間種於玉米行間,藥農於立冬後挖出,剝取側生較大的塊根,運往附子產區作種根,留下較小的塊根種在原地,翌年立冬後又挖取大的,留下小的種在原地繼續繁殖。也有少數藥農在壩地栽種烏藥,其栽培方法和附子栽培方法相似。但以選擇較高燥地、陽光充足處,和附子同時栽種,行距10~13厘米,株距3~6厘米,種植後不修根和打頂,肥料除底肥外不施用干糞,僅施水糞,用量與附子同。翌年立春後挖取,大的作種,小的留作烏藥種根,再行栽種。但壩地栽種的烏藥忌連作,須每年換地。

  據經驗,烏藥以生於陽坡瘠薄土壤的質量較好,塊根健壯,支根細,移栽在壩區,生長快,附子長得肥大,產量高。陰山沃地的烏藥種,種植後,植株生長不壯,發病多,抗病及抗旱力弱。烏藥按葉形分有4個品種:南瓜葉形的最好,鵝掌葉形的亦可,絲瓜葉形、艾花葉形的較差。

  挖出烏藥後,堆置於陰涼通風之處,時間不超過半月,即須移栽,否則塊根容易腐爛,或移栽後不發芽及產生幼根易折斷等現象。同時在挑運途中,應防止烏藥在日光下暴曬。運回後最好當天或次日下種,如時間來不及,可把烏藥攤在曬席裡約4厘米厚,在陰涼避風及干燥的地上放4~6天,並加挑選,按大小不同的種類分別栽種。

  2、選土整地:附子適宜栽種於平壩區肥沃的沙質壤土,並且要向陽、水源方便地勢較高的地方。黏土、沙土均不宜種植。前作物為水稻或苕子,2年輪作1次,如不種附子時仍可利用種水稻或小麥。

  前作水稻收獲後,放干田水,使泥土逐漸干燥(或立即將泥土耕翻暴曬),霜降後開始整地。整地時泥土需耕翻6~7次,耕地的深度20~23厘米,在每次耕地後,須耙地及用石磙鎮壓各1次,使土壤勻細松疏,栽種前作畦,畦寬70厘米左右,溝寬20~23厘米,深17~23厘米。每667平方米用豬牛腐熟堆肥3000千克,使與畦面泥土充分混合作底肥。如條件許可,每667平方米再以油枯100~150千克碾成粉末,與干糞混合堆置半月,充分腐熟後施入土中。

  3、種植:冬至前7天內,用打窩器打好窩子。這種打窩器是用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做成的,下面裝置兩排圓錐形的木釘,每隔17~20厘米1個,木釘錯綜排列,上安把手。每畦開窩2行,窩距17~20厘米,呈三角形排形,窩深4厘米,直徑約3厘米,然後每一窩內放藥種1個,位置放正,兩芽尖均向溝外,使其生長整齊,便於收割。栽好後覆土3.5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需藥種8000~10000個。栽時大小分別栽種,以利管理。栽種後,翌年春初幼苗才能出土。

  【栽培管理

  1、修土與補苗:附子種植40天,立春前後將畦面較大的土刮下溝中,再過半月後,幼苗出土,如發現缺苗,應立即補苗。

  2、修根:3月下旬,春分後,附子幼苗出現4~5片葉時,母根側生4個以上黃豆大小的附子,這時即開始修根,用心髒形的小刀把每株周圍7厘米左右的泥土掘開,現出母根及附子,輕輕割掉一些,每株僅留靠溝旁的一個生長良好較大的附子,如植株生長健壯,肥料充足,可留兩側兩個附子,但不能再多。5月上旬,立夏前,作第2次修根,同樣刮去根部周圍的泥土,見到塊根為止,不要挖得太深,以免傷害根部。用小刀修附子上的疙瘩及密生的小根,下端留1個小獨根。若留2個,則必須是相對的位置,使附子將來生長表面光滑而又肥大。修根後施肥覆土,並把兩旁泥土壅在畦面約7厘米厚,使畦面成弓背形,便於排水。

  3、摘頂與除芽:4月上旬,2次追肥後,附子植株長大,為了制止地上部分的徒長,使養分集中到塊根上,而迅速地發育膨大,此時在每株莖稈上留葉子6~8片,如苗子矮小,則留葉子5~6片;摘心時注意勿傷害其他的葉子。摘心後發生腋芽應立即扳去,立夏前後,腋芽發生較多,應隨時把芽子摘除。幼苗期並須經常扯草。

  4、灌溉與排水:附子生長需要經常保持濕潤的環境,過分的干燥與潮濕均生長不良。一般從雨水起,如天氣干旱,每隔15天左右即需灌水1次。最初1~2次灌水時,由於氣溫尚低,可在上午進行,以後天氣漸熱應在傍晚進行。灌溉時應使水緩緩流入,滲入土壤中,不可灌大水漫淹畦面,造成表土板結,影響附子生長。如灌溉後第2日早晨溝中尚有積水或大雨後尚有積水留在溝中,必須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使土壤中保持適當的水分。

  5、追肥:附子需要充足的肥料,才能提高產量。一般分3次追肥:第1次追肥在驚蟄前後,在兩行附子植株間打窩深約7厘米,667平方米先施干糞1000千克,最好混合充分發酵的油餅100千克,再加糞水2500千克(糞1000千克,對水1500千克),第2次追肥在春分第1次修根後,每隔2株附子之間打窩1個,每667平方米施干糞1250千克(如有油枯可再施50千克),糞水2500千克(對水同1次)。第3次追肥在立夏前(5月上旬),第2次修根後,仍是每隔2株附子打窩1個,在第2次追肥的另一側,每667平方米施糞水2500千克。施肥時,第2次與第3次窩要深一些,每次施肥後都要蓋土,如油枯不足,可用苕青500~1500千克,漚爛與干糞混合使用,可增加附子產量。

  6、防治病蟲害:

  (1)病害:

  ①白絹病:主要為害附子莖與母根交界的部位,多發生於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初期葉片萎蔫下垂,嚴重時地上部分倒伏,葉子青枯,但莖不打斷,母根仍與莖連在一起。防治方法:選無菌烏藥作種;與水稻輪作;不用附子地或加工附子產生的肥料。第2次修根時,每667平方米用西力生1.5千克或五氯硝基苯粉劑2千克與50千克干細土或30千克草木灰拌勻,施在根莖周圍後再覆土;發病初期,將病株和病土挖起深埋,並用5%石灰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壯植株,防止蔓延。

  ②霜霉病:3~5月發生,是苗期較為普遍而又嚴重的病害。幼苗期,染病株須根不發達,葉片直立向上伸長,且狹小卷曲,呈灰白淺綠色,葉背產生紫褐色霉層,嚴重的,全株逐漸枯死,產區叫“灰苗”。成株受害頂部葉變白,葉片卷縮,呈暗紅色或黑色焦枯,莖稈破裂而死,產區叫“白尖”。防治方法:及時拔除病株,並用1:1: 2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铵可濕性粉劑800倍噴灑。

  ③根腐病:4~7月發生,危害根部。病株上部枯萎,葉片下垂,嚴重時死亡。防治方法修根時注意勿傷根莖,不過多施用鹼性肥料;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0.5千克加水300千克,石灰15千克,尿素12.5g於第2次修根後立即淋灌1次,亦可按比例摻在糞水中施用,或用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灌。

  ④萎蔫病:發生於4月中旬,病株莖稈上有黑褐色條紋,麻葉,葉脈呈油狀條紋,葉片變黃死亡,橫切塊根亦可見黑色一圈,為土壤傳染病害,病害塊根傷口侵入維管束,進一步侵入到下一代種根上。防治方法:采種、運輸、栽種、修根均須注意勿傷種根,發現病株立即拔除。

  ⑤白粉病:5~9月發生,發病後葉片先卷曲向上,葉背產生褐色斑塊、橢圓形,逐漸焦枯。病菌在殘植株上越冬,翌年病菌萌發產生白粉,隨風蔓延,天旱時特別嚴重。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慶豐霉素60%~80%單位或8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射,亦可用波美0.3度石硫合劑、福美硫黃等藥劑噴射,每7~10天1次,連續5次。

  ⑥根結線蟲病:為害根部,受害病株纖弱,種根個小,須根上結成瘤狀物。防治方法:忌連作,選無病地栽種或進行土壤消毒,並選用無病種根作種。

  (2)蟲害:

  ①蛀心蟲:為害莖稈,咬壞組織,致使植株上部逐漸萎蔫下垂,稱為“勾頭”,嚴重時植株枯死。防治方法:收挖烏頭時,集中莖稈燒毀;及時摘除“勾頭”,集中漚肥;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用黑色燈誘殺成蟲。

  ②紅蚜蟲:為害植株頂部嫩莖,3月或4月上旬開始發生,5月和6月為蟲害盛期。防治方法:用40%樂果乳油800~1500倍液噴殺。

  ③銀紋夜蛾:4月上旬發生。幼蟲咬食葉片成為孔洞或缺刻。防治方法:用90%晶體敵百蟲600~800倍液噴殺。

  ④葉蟬:為害葉片。從4月上旬起到6月下旬為止,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為害盛期。受害葉片,先變紅色,逐漸變紫紅色,最後腐爛成黑色、焦斑而枯死,嚴重時全株枯死。防治方法:用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噴殺。

  【收獲與加工

  1、采收:附子栽種後的第2年芒種後即可開始收獲,夏至小暑間應抓緊時間挖取,用長約20厘米的雙齒釘耙挖出附子全株(注意勿傷附子),然後切去地上部分的莖葉,漚作綠肥。把附子和母根掰開,抖去泥沙稱為泥附子或生附子,即可加工,每667平方米收鮮泥附子350千克左右。母根曬干後,稱為“烏頭”入藥。

  2、加工方法:附子含烏頭鹼有劇毒,須在膽巴(制造食鹽的副產品,主要成分為硫酸鎂)的溶液中浸泡,去其毒性,並經過復雜的加工程序制成下列附片:

  (1)白片:以較小的附子做原料。每100千克成品需附子360千克。先在溶有膽巴的水中浸泡4晝夜,在鍋中煮幾十分鐘,再放入冷水中浸1夜,剝去外皮,又放入有少量膽巴的水中浸1夜,附子即變成白色。次日,順切成薄片,在清水中漂1~2天至水成乳白色時,即將附片盛入蒸籠內蒸1小時,攤在曬席上曬至6成千時,然後用硫黃熏炕,熏後再曬,直至曬干為止。小的叫“白片”,大的叫“刁片”。

  (2)熟片:以較大的附子做原料,每100千克成品需泥附子450千克。按附子100千克,用膽巴45千克的比例加清水25千克混合,將附子放入,浸泡7天。取出在鍋中煮1小時以上,然後放在清水中浸1夜,剝皮之後,再浸1夜,橫切成片,厚約0.4厘米,再放入清水中浸4~8晝夜,取出蒸12小時後,用木炭烘干,再曬干即成為“熟附片”。

  (3)黃片:選用較大的生附子做原料,每100千克成品需泥附子420千克。橫切成片,厚約0.4厘米,再浸4~6晝夜,用甘草12千克、紅花15千克、牙皂2千克、老姜5千克,熬水後再加入黃色顏料0.5千克制成染色劑,以200千克附片以上分量的染色劑中浸1夜,然後烘炕至半干,再曬干即成為“黃片”。

  (4)黑順片:用中型大的附子作原料,每100千克成品需泥附子325千克。在膽巴水中浸泡5天後,放在鍋內煮沸,立即取出在清水中浸1夜,不剝皮,順切成薄片,再入清水中浸3~5晝夜,取出蒸12小時後,先用火炕至半干,再曬干,用紅糖熬汁,作為染色劑,將糖汁及附片放在缸內浸染,使附片成為黃黑色。

  (5)掛片:用中等大的附子作原料,每100千克成品需泥附子330千克。在膽巴水中浸1夜,煮沸後在清水中浸1夜,剝皮,每個附子順切成2片,然後用焦糖汁染色,在焦糖汁液中浸液4~7天,蒸12小時,然後曬干即成。

  (6)薄黑片:每100千克成品需泥附子400千克。其制法與白片同,但不剝皮橫切。用糖汁套色較黑順片淺,蒸8小時(自生火到蒸好後出籠)後,半烤半曬,干燥後即為“薄黑片”。

  (7)刨片:每100千克成品需原料400千克。洗泥後,入膽巴液(濃度同白片)中浸泡5晝夜。然後蒸8~9成熟即傾入清水中泡1天。後用刨子將附子刨成薄片,再入清水中浸泡,當日連續換水3次。再將漂過的薄片撈起,放到烤爐上烘烤,用飯鍋倒在爐上,附片放在鍋底上,下面用木炭火烤,片干後自然落下。

  (8)鹽附子:附子洗泥後,每100千克附子用清水60千克,膽巴水40千克、食鹽30千克混合浸泡。泡後將附子撈入筐內濾干,再放入原缸中浸漬,每天1次,連續3次,6月後,將濾干水的附子鋪在曬席曬干,但不可久曬。曬畢仍放回原缸內浸漬,再連續3天。每次放回原缸前,加膽巴水10千克,稱為豐水。且將豐水的附子曬1整天,至表面已呈結晶顆粒食鹽時為止。曬時切忌淋雨,曬後趁附子熱氣未散時,傾入原缸中,使其容易吸受鹽分。當附子表面已密集結晶顆粒食鹽時,將缸內鹽水煮沸傾在附子上,干後即為鹽附子。每100千克附子可制成鹽附子120千克。

  【】1963年《中國藥典》一部只收載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及炮附片。簡化了幾種,故將傳統的品種規格,附錄供研究參考。

  【藥材形狀

  1、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厘米,直徑3~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鹽霜(或溶化),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突起的枝根或枝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刺舌(不宜口嘗,有劇毒)。

  2、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厘米,寬0.9~3厘米,厚0.2~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有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導管束。

  3、白附片:形狀與黑順相同,唯無外皮,全體均為黃白色半透明狀,厚約0.3厘米。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